正愛孩子???——讀《規矩和愛》有感

摘要:本文在劉慶昌教授的論文《關于正愛童心》和王濤教授的《規矩和愛》的基礎上,闡述了何謂正愛、為何正愛、正愛之矢以及如何正愛四個問題,從而在家庭教育學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這一嚴肅的問題。

關鍵詞: 家庭教育? ? ? ? 正愛? ? ? 規矩? ?

當看到王濤教授的《規矩和愛》這本書時,作者立即想到了劉慶昌教授提出的正愛理論。于是作者秉著探究的精神,看完了這本書,并將其與劉慶昌教授的正愛理論結合起來,由此生成了以下思考。

一、何謂正愛

劉慶昌教授在論文《關于正愛童心》提出了真愛和正愛的概念。他認為,真愛,源于本能的真實情感,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虎毒不食子、舐犢情深等都屬于真愛。真愛沒有對錯,只有真偽,是不是真愛,用句流行的話來說,用眼神都能看出來。而正愛,是站在理性的基礎上對本能愛的揚棄,相對于錯誤的愛而言的。錯誤的愛簡稱錯愛,不是愛錯了人,也不是不愛,而是愛的方式不對,具體表現就是溺愛、嬌愛、縱愛、恣愛。所以,所以,對待孩子的方式應該是正愛,正確的愛自己的孩子。

王濤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他的觀點: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唯有愛和規矩的理性結合,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結果。正所謂嚴之推在《嚴氏家訓》中所言:“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劉慶昌教授的正愛是一種有理性的愛,是理智的產物,王濤教授提倡的是有規矩的愛。理性與感性相對,遵循的是形而上學的處事方式,要求主動的思考,有意識的參與。理性更多程度上是一種抽象的范式。而規矩,從哲學的層面上,是理性范式內的概念,是理性的產物,作為一種具體的概念而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劉慶昌教授的正愛的范疇要高于王濤教授的有規矩的愛的范疇。或者說,王濤教授關于有規矩的愛的觀點是劉慶昌教授正愛中的一個內容。也就是說,有規矩的愛屬于正愛,但正愛不僅僅是有規矩的愛,還包括比如傾聽、理解、同情等。

二、為何正愛

正愛當然是不需要原因的,這里的為何主要指向的是有規矩的愛。王濤教授用太極圖的方式講述有規矩的愛之必要性。他認為,規矩和愛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用太極圖是對規矩和愛的辯證關系最好的圖解。在太極圖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明確地表達了規矩和愛的融合:規矩中有愛,愛中有規矩。表象上嚴厲的規矩,體現的卻是大愛;表象上的大愛,本質上卻是嚴厲的規矩。

簡單的說,愛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本能,而做規矩卻往往要逆著這樣的本能去限制孩子。結果就是很多父母明明知道什么是規矩卻不忍心給孩子做規矩。看上去這樣做是因為愛,實質上這是在用愛的名義褻瀆規矩的神圣。反之,也有不少父母以規矩的名義發泄自己的憤怒。這不但傷害孩子的身體,更傷害孩子的心靈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父母只知道疼愛孩子,不給孩子立規矩,那是害了孩子,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但是當我們一味的用規矩束縛孩子,而沒有表現出對孩子的愛,那么,規矩固然能縛人,但也能縛心。

三、正愛之矢

矢謂之目的。正愛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孩子成為他應該成為的樣子,比之于他的最近發展區要高些許,是孩子墊起腳尖能夠觸摸到的地方。

而有規矩的愛的目的,根據王濤教授的觀點,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子曰:“君子以恐懼修省。”這里的“恐懼”是敬畏的意思。君子慎獨,靠的就是平時養成的敬畏之心。所謂敬畏,就是對一些規則的敬仰和畏懼,是一種對待信仰的神圣態度。敬畏是信仰的基礎。當父母要求孩子做規矩的時候,就使孩子產生了對規矩的敬畏感。

做規矩是一件神圣而認真的事情,很多父母做規矩的失敗是因為隨便,這種不認真的態度不僅不能讓孩子對規矩心存敬畏,相反,孩子會因著父母對規矩的隨意而產生對父母、對規矩的藐視。

為了避免做規矩的隨便,為人父母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營造規矩的權威;其次在做規矩時,在心理和操作細節上都認真做好準備;最后,要讓孩子自己承擔行為的后果。

也即是說,立規矩就如同領師傅,古語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而立規矩就是領師傅的過程。父母為孩子立規矩,也就是為孩子領師傅。首先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樹立起師父的權威,立規矩亦是如此;其次,立規矩要有充分的準備,要知道規矩一旦立下,不能輕易扔棄或修改,一方面是為了規矩的權威,另一方面,時時更改規矩,如何讓孩子記住規矩?最后,當孩子違背了規矩,必然要有一定的懲罰,不能讓他將規矩視之為戲。

四、如何正愛

源于本書的思考,因而對如何正愛也是集中于如何有規矩的愛之上。

當父母要為孩子做規矩時,什么時候做規矩是最開始就會遇到的問題。王濤教授說:“人之初,規矩始”。就是說,立規矩是人一生下來就需進行的事。有些父母剛剛抱到孩子,對孩子充滿了疼惜,不舍得孩子受一絲委屈,但這不是正愛孩子。

對于如何對新生兒立規矩,王濤教授主要介紹了為新生兒樹立吃和睡的規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能否成功的在嬰兒的吃睡上設定界限、建立規律,不僅會關系到他身體的健壯與否,而且也會影響到他的智力和行為的發展。

對于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王濤教授強調了三點,一是注意規矩的一致性,主要是同一個教育者之內的一致性和不同的教育者之間的一致性。我們都知道,有效的規矩一定是一致的規矩,但是嚴格說來,任何父母在規矩上或多或少都有不一致的地方,因此,為人父母首先需要敬畏不變的規矩和原則。為了做到盡可能的的一致,父母可以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把重要的規矩寫下來;其次,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后,對于不同的孩子要有公平的規矩。在不同的教育者之間,首先是針對于隔代教育,王濤教授給出了兩條原則:一是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絕不能替代親子教育;二是當規矩有了不一致的地方,要舉行家庭會議。針對于父母之間規矩的一致性,王濤教授認為,第一,一個家里不能有許多“頭”,必須有一個人負最后的責任,這個“頭”,王濤教授建議是父親;第二,父母在做規矩時,當兩人的規矩有了沖突,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另一方的規矩,最好的辦法是先走開,等事情過后,在孩子不在的情況下愛和對方心平氣和地交流;第三,夫妻兩人可以一同參加一些有關的父母培訓班。?

對于如何改孩子立規矩,二是做規矩需要愛,父母應該在規矩中體現愛。首先,父母克制情緒和孩子理性地交流,本身就是愛的體現;其次,感受孩子的感受,體諒他能承擔責任的多少,所給的懲罰應該是孩子可以承受的;最后,把孩子的錯誤當做自己的教育失職,在孩子面前勇敢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最后,在如何立規矩上,王濤教授提出要提升孩子的情商,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明確孩子的內在動機,發展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抗逆力、同理心和合作交往的能力,用愛和規矩幫助孩子成長。

五、結語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應該以規矩始。正愛孩子,最重要的便是理性的對待孩子,規矩正是理性的表現。當然,規矩也需要愛,愛正是規矩合理性的體現。我們在談到家庭教育時,經常會說到的就是血緣關系。其實在我看來,血緣關系,并不是真正決定家庭教育順利進行的因素,反而是簡簡單單、純粹的愛。我們經常容易見到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總是說“我是為了你好”,似乎這樣是父母教育孩子所必需的條件,這“為了你好”便是愛的體現,與血緣無甚大的關系,血緣關系只是將子與親聯結起來。最后使之能教育孩子的還是愛。孟母三遷、岳母刻字,這兩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母親教育她們的孩子絕對不是血緣關系,而是她們對孩子深沉的愛,用規矩教育孩子。這是一種正愛。王濤教授的觀點正好是劉慶昌教授的正愛實現的一種途徑。

當然,我只是從理論層面理解王濤教授的觀點,并沒有從操作層面進行思考,對于他其中的一些建議、方法,還沒有充分理解,也沒有找到理論依據。但王濤教授以例子論觀點,使有些觀點通俗易懂,形象生動,久久不能忘懷。

[1]王濤? 規矩和愛[M]?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2年第一版

[2]劉慶昌? 關于正愛童心[J]?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目錄內容 /src/pkg/bin 關于go get命令 使用go get命令時常見錯誤: exec: "hg":...
    ideadsnow_閱讀 204評論 0 2
  • 如今,創業的門檻變低了,畢竟,人們的收入提高,消費多元化,再加上網絡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來創業賺錢...
    夢里櫻花_eff3閱讀 258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