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后一天,想聊聊對我有所顛覆的閱讀經歷,這一年,讀書很雜,很多書沒有讀完,有的書讀完了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所以就選了腦子里,一下子能想得到的7本書,來記錄下自己的認知是如何一步一步替身的。
2017年會再總結一下這些書,整理一下筆記。希望2017可以精讀更多好書,看精彩的電影,找到最愉快而充實的自己。
1.《秦謎》
這本書以前聽《羅輯思維》的時候推薦過,《羋月傳》熱播也跟著熱風看了一下這本書。這本書對我的歷時認知觀有巨大的顛覆。
中國歷史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很多橋段很像一個寓言故事,頗為神奇。比如,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父親,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可以一呼百應。
A. 人生是有社會規范,有現實的,而且人與人有網狀的聯絡。一個秩序的毀滅不是那么容易。
B. 成王敗寇,司馬遷所收集的史料往往是根據漢朝先祖流傳,秦漢又是對立。
C. 寫書的人不會無所不知,也會因為自我認知的偏差出現行文的紕漏。
D. 每個時代,朝代,甚至是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秩序。所以,史料不需要看太多評述,而是要分析其內在的邏輯和漏洞。
2.《飄》
這本書應該我從紅樓夢之后,讀過最厚的一本書,一本抵得過四本書。真本書對人性的刻畫細致入微,每個細節的想法和表情都非常活靈活現,以至于電影都顯得過于呆板。斯嘉麗應該是每個女人內心期望成為的樣子,她享受被寵愛的虛榮心,敢于直言自己的驕傲,面對苦難她勇敢面對,從來不被道德束縛約束綁架,這樣的人格,我覺得格外的“帥”,站在她的角度,看著那些被社會框架約束的人們,都不免覺得有點可悲。
她和白瑞德的愛情也頗為真實。兩個人互相疼愛,又互相傷害,了解彼此,卻有不了解彼此對對方的心意,這種虐戀也是會經常發生在現實之中。
3.《極簡歐洲史》
這本書是個小書,我也以前看過關于古希臘,古羅馬,一直到文藝復興的歷時。歐洲的文明燦爛驚奇,尤其是他們對理性的崇拜,對自我思辨的看重,這是中國文化根基里所沒有的。以前聽過一些言論,說歐洲就像持久的春秋戰國,其實不然,文化和經濟秩序不一樣,導致的結果也完全不同。歐洲的所謂“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都是在資本主義發展一定階段后,為了更多占領世界市場所有的“大公司主義。
4.《人類簡史》
這本是顛覆世界觀的絕佳書籍。人是如何在自欺?我們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放棄了多少真正的快樂?農業社會是進步還是退化?人的生活富足是犧牲什么為代價?商業社會改變了我們的認知,也創造了消費主義世界觀,我們是身在其中的迷茫者嗎?
5.《習慣的力量》
這本書是我實用類讀物讀的第一本書,非常震驚,他全篇其實并沒有講太多的理論框架。里面全部呈現了一些理性的實驗思路和邏輯,還有一些商業試水。讓我看到了,一個高效的公司是如何去捕捉用戶數據,如何去引導消費者。另外,習慣的力量有杠桿作用,當我們自己做好了一件事,一些不良習慣也可以隨之消解。
6.《大教學論》
看了這本書,對基督教的理解也深了幾分。對教育的認識更是顛覆式的。也大概理解了歐美人“人為世界的中心”的中心思想。人為什么要學習?是為了自己靈魂的成長?為什么要進校園?因為那里會為我們提供一個專屬的學習環境。學生分班制可以讓孩子們有復述知識的機會,從而加深印象。老師編排教材也是為了因材施教量身定做。
我們的所有觀念和行為,都在模仿大自然的邏輯。怎么跟動物學實驗方法,怎么跟潮汐學動力學?一切都是大自然透露的秘密。
在文藝復興時期,會有這樣的基督教+科學思想的書籍,真是讓人非常震撼。
書中表示,一切科學,都是大自然吐露的秘密,我們人的也是上帝羽翼之下的子民,我們終其一生的目標,就是尋找一個追求知識,高尚,有德行,虔誠的自我。
7.《追隨直覺之路》
坎貝爾的神作,讓人內心不由自主的誠服
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年幼無知,并不懂任何社會規則和道理,后來在社會變化中,我們也開始順應這些規則,但是,規則和我們的本能總有沖突,所以我們總是費勁心思和自己較勁。人的內心深處,如果有了太多的禁錮,就會變得混亂,遲滯,相反,為了追求我們的精神最高處,我們需要尋找屬于自己的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