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論語》當編劇,穿越到夫子的課堂”
1.11三年無改父之道真意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一般譯作: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時,應觀察他的志向。父親逝世以后,該看他的行為,如果三年不改變父親的準則,也可以說是盡孝了。”
這一章所涉及內容,千百年來是甚有爭議的,尤其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曾經被不少的人曲解,也被別有用心的人用來攻擊儒家。因此,理解起來不得不慎。
“父在,觀其志”
古時宗法、家法森嚴,在有長輩的大家庭或小家庭里,子輩、晚輩必須嚴格尊重父輩長輩的意見,自主權相比現在是小得多的。但是人無完人,父輩長輩的做事原則、行為不見得就是正確的,尤其是在那種長輩德行有失的家庭里,孩子該怎么辦呢?后面章節有相關的觀點,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也就是說,在子女說了不算的時候,面對長輩的不適合行為,從孩子的自我主張和態度來看是否孝順。也就是說是否孝順,父在時看他的做事態度就知道了。
“父沒,觀其行”
父親不在了,是否孝,看他是如做的就可以了。怎么做呢?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就是這一句被人所詬病。很多死腦筋的愚夫和別有用心的人,以此為據認為祖宗之法絲毫不可變更;攻擊夫子的人自以為是,嘲諷儒家眼中父偷子做賊也是孝。
真的是這樣嗎?
不可能!要知道,孔子教學有專門的思辨科目,不可能犯這種讓人詬病的低級邏輯錯誤。孔門弟子在編撰《論語》時怎么可能專門留下這種招人攻擊的把柄呢?別忘了,編撰《論語》的就有以能言善辯著稱的子貢!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先秦諸子百家書,現下很多自以為絕妙的“智慧”,都是先人玩剩下的。那時代的人,比現在還敢說,許多陰謀詭計都是明端出來的。怎么會可能這么傻的主張?
其實,大概是那個時代科技條件限制的,那時字是刻在竹簡木牘上,所以文言文是惜字如金,無法像現在的法律文書一樣,面面俱到不厭其繁。因此在理解文言文時要“叩其兩端”,從正反兩個方面全面考慮。
有“無改”就應該有“改”,有“道”就應該有“非道”。這句話就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除了表面意思,還有暗含的“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完整的意思應該是:
“無改于父之道,有改父之非道”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父親的所作所為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孩子要行的“父之道”,指父親所行的令人稱道的原則、行為,而不是所有。好的要堅持,不情愿也要堅持,不好的要改正,即使對私利有益也要改正!如果抱殘守缺,甚至把自己的錯誤推給“無改于父之道”,是陷父母于不義,是恰恰是不孝的表現。
至于“三年”應該有兩種含義。
一種是具體時間,《論語》中有這樣的話,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予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意思是說:孩子出生后,前三年離不開父母的懷抱。因此,兒子為父母守喪,也應有三年,以感父母之恩。
另外一個含義,形容比較長久,但不是永久。因為時事世事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隨著時間時代的推移,原本好的方法想法,也會變得不合時宜,當然就要適時改變。正所謂世易時移變法亦宜。儒家是講究中庸之道的,不可能走極端,對父親的主張絲毫不改。機械地拼命維護所謂祖訓、傳統不是儒家的觀點。堅持這種態度的也基本沒幾個正面人物。
比如:得位不正的朱棣,為了顯示自己才是合法正統的繼承者,將朱元璋時代的相關政策甭管是否適宜,都要求嚴苛死板執行,最終葬送了大明。野蠻的滿清宣稱自己祖先也是黃帝的一支,為了證明這一點,將封建年代的許多糟粕的東西,進行了不可理喻的堅持,幾乎葬送了中華。
所以,這一章“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所主張的內容,實際是很豐富和正確的,不能機械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