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時,經常遇到一些經典句子,對當今個人與社會都意義非凡,很值得學習借鑒。
但有些句子讀來讀去,總感覺有些地方與現代社會的發展不相宜,有失偏頗。
也許這一點正說明了經典作品也有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擦亮眼睛,仔細斟酌辨別了。
也正因此,有許多人對經典進行了批判性對待,也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人類思想意識方面的進步,但是有時候精華確實是取到了,但去掉的那些糟粕里有沒有因為我們自己的偏頗狹隘而誤判的產品呢?我們取到的精華真的是精華嗎?
今天讀的這一句,我想通過自己的理解說說這個問題。
《論語·學而·11》? 子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句中的“其”意思是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行”讀“xing”,四聲,指行為舉止等。“三年”較長一段時間,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僅僅三年。“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道。但更多的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好的、善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這段話用今天的話來翻譯就是:“父親在世時,兒子不能享有獨立行動的權利,因而只有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后,就要看一看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時間的遵照父親生前的道德規范而沒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子了。”
關于“孝”的話題,在《論語》里提到的很多,孔子和他的眾弟子也經常進行這方面的討論。那么在這段話里,孔子不可能想不到這話中存在的兩個容易讓人誤解的地方。
其一,“父在,觀其志”,既然因為父親在世,限制了兒子的主動權,那么做兒子的是不是有可能出現言行不一的表現呢?他有可能給人的感覺是志向遠大,但是實際上有沒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呢?所以看他的志向一定可靠嗎?
其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說得好不如做得好,父親去世了,兒子可以展開手腳去做了。但是如果遵照父親在世時的規范去做的話,是不是就不管父親的做法正確與否都要遵守?如果兒子有更好的做法能不能替代父親曾經的規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豈不更好?
我想孔子應該是明白這兩點的,那么他這段話的意思是不是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深思體會呢?通過細讀,我發現以上疑點是不存在的。
先看“父在,觀其志”,孔子應該是說,當父親在世的時候,做兒子的應該以父親言行中好的方面為榜樣,形成自己遠大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打算和計劃。
那么我想,孔子肯定也從另一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要讓兒子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正確的人生規劃,做父親的就必須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記得自己是孩子的榜樣,不可走歪門邪道,否則貽害無窮!
從這一點來說,孔子的這句話不正和我們現在經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師”這句話相吻合了嗎?
再看“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應該不是提倡那種一味的愚孝,明明當父親的在世時是個盜賊,明明他有家暴行為,明明他不思上進,難道還要兒子按他的樣子去做,而且父親去世了也要保持好長一段時間遵守老子所有的規范嗎?
那肯定不是。在這里,孔子一定說的是父親行為中那些好的方面,做兒子的不要丟失了,要保持這些優點,作為自己一生的指導。
另外,人類畢竟是進化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是歷史的必然。假如兒子有了很好的做法,思想認識有了更大的提升,是不是還要人家固守老一輩的傳統觀念,束手束腳不可改變呢?
比如科技的發展影響到了農村種地,做兒子的掌握了科學種植方法,廢棄了老一輩的傳統做法,要來新招了。你能說這是不孝嗎?
孔子沒說做兒子的可以做得更好,并不代表孔子反對。我想自古以來,許多人應該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把孔子說的,繼承父親好的做法,不要丟掉優良傳統,理解為各方面都要按照父親在世時的做法去做,絲毫不可改變。
也正因此,孔子的思想被封建統治階級斷章取義,挪為自己封建統治的思想武器,麻痹了廣大勞動人民,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靈魂。
那么作為現代人,在讀經典的時候,應該學會真正領悟孔子思想的精髓,不能人云亦云。別人批判,你也批判,完全沒了自己的思考,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判斷。這是孔子的悲哀,更是我們現代人的悲劇!
無戒訓練營?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