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書話》是陽志平老師正在創作的書,用認知科學原理來分析有哪些好的、可掌握的寫作模式(類似建筑和編程領域的設計模式)。我們可以去了解這些模式,并進行大量的、刻意的練習,快速提高寫作水平:
中國文論講究不要輕易點出文章“機心“,任讀者自行領悟,使得中國文學中充斥著大量不可言說的"道"。一旦探討寫作的具體技巧與指導性強的術,往往被譏笑。所以寫作的道始終掌握在那些少數人手中,在云端俯視與鄙視那些在金線之下掙扎的百姓們。
認知科學有個微妙的發現,讓小孩一個又一個詞去認識、一本又一本地去閱讀的整體語言教學法,并不能提高小孩子的閱讀能力。一旦教會孩子b與d是個鏡像詞匯這類規則后,這時孩子的閱讀能力才提升。加上其它證據,近些年,認知科學否定了整體語言教學法。中文寫作訓練同樣如此。掌握規則再活用規則勝于盲目試錯。
…
天賦常有,大時間周期的刻意練習罕見。我相信,當錢鐘書寫下第一萬零一條筆記的時候,這,不是天賦而是練習;當海明威第三十九次修改《永別了,武器》結尾的時候,這,不是天賦而是練習;當阿西莫夫為了寫作,推掉一切能推的邀請,天天泡在一個幽閉的小屋子的時候,他“一直夢想著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臉埋在鍵盤上,鼻子夾在打字鍵中”,這,不是天賦而是練習。既然是練習,那么就可以分析、可以改進。就像阿西莫夫在認知科學上,常被當做專業技能習得的“練習冪律“典范一樣。
這本書分五部分,以文氣開篇,講述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接著分文心、辭格、字句、篇章四個部分展開探討。目前文氣已在互聯網上公開,可以直接 點擊這里 或 下載PDF 閱讀。
1. 怎樣提高寫作能力?
學習寫作,還得在西方與古典中尋。 去古典中體悟最美的抒情;往西方練習簡約的敘事之道。其中不二法門就是,看最優秀作家的文章,將自己沉浸在美文體驗中。
具體看哪些書,可以參考老師的 開始寫作吧 書單。
2. 什么是文氣?
古人論文章好壞,向來講究文氣。夏丏尊在《文章講話》中為文氣定義了一個清晰可測量的指標,它就是讀者念誦詩文的速度。但在使用白話文的今天,人們習慣用掃視代替念誦,每天需要閱讀的文字與古人不在一個量級,篇篇念誦不可行。同時辭格、字句、篇章,古今大不同。所以使用念誦速讀來作為文氣的標準已不合適。因此,我們需要更好的標準。這就是來自西方寫作研究者Gopen與認知科學的閱讀能量模型。
這章提到一條寫作規則: 慎用“的、里”
例1:朱自清《荷塘夜色》
原句: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余光中改為:月光隔樹照過來,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而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楊柳彎彎,稀疏的倩影卻又像畫在荷葉上。
例2:何其芳《雨前》
原句:白色的鴨也似有一點煩躁了,有不潔的顏色的都市的河溝里傳出它們焦急的叫聲。
我嘗試改為:白鴨也似有一點煩躁了,顏色不潔的都市河溝里傳出它們焦急的叫聲。
3. 布料與熨斗(閱讀能量模型)
杜克大學英語系教授Gopen提出了寫作的閱讀能量模型:
大腦處理一個句子所需的全部能量為Et,閱讀文章所有句子消耗的能量,即Et的總和。Et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人們分析句子結構時消耗的“句法能量”;一個是人們連接句子以及理解語義消耗的“語義能量”。
人們在閱讀一個句子的時候,受到大腦結構與時間制約,能夠投入的整體腦能量有限,因此,每個Et是固定的。當你的寫作消耗讀者越多句法能量,那么讀者只能投入更少的語義能量,比如讀完全文,仍然不知道全文意思;同樣,當你的寫作消耗讀者較少的句法能量,那么讀者就能在語義上押注更多。
4. 老裁縫
學習英文寫作,有兩本繞不開的圖書,一本是懷特與老師斯特倫克的The Elements of Style;另一本是津瑟的On Writing Well。
5. 句法能量
消耗句法能量的因素有:
- 基礎錯誤類:如拼寫、語法錯誤,句子不完整這一類;
- 記憶困難類:導致讀者記憶困難的句子,如表達含糊不清,代詞指向不明;多用抽象名詞;單句帶有太多修飾詞;復句嵌套過深等;
- 英式中文類:詞語如濫用動詞、省略名詞與連詞;搭配如胡亂搭配;句子如被動語態泛濫、時態痕跡明顯、句子結構不合理、直接套用英文句型。
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句法能量消耗?這里舉了幾個小例子:
例1:艾青《戴望舒詩選序言》
原句:詩人在敵人的占領的區域過著災難的歲月。他吞咽著塵埃地過著日子,懷念著戰斗的祖國。
改為:詩人在敵占區度日如年,懷念著烽火四起的祖國。
大腦對名詞、動詞加工機制不一樣。簡而言之,對具體名詞加工速度快于動詞;對涉及到生存的具體名詞加工速度快于抽象名詞。
如與原句的”戰斗“比較,修改后的”烽火“不是抽象名詞而是涉及到生存的具體名詞,”火“深深銘刻在人類早期記憶共同體之中。
例2:泛濫成災的“之一”
原句: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名著之一。
改為: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名著。
例3:典型翻譯體
原句:關于李商隱的《錦瑟》這一首詩,不同的學者們是具有著很不相同的理解方式。
改為:李商隱《錦瑟》一詩,眾說紛紜。
例4:直接套用英文句型
原句:陸游的作品里存在著極高度的愛國主義的精神。
改為:陸游的作品,富有愛國主義精神。
6. 修辭不只是明喻(語義能量)
消耗句法能量的因素有:
- 基礎錯誤類:如使用讀者不知道的單詞、簡稱和縮寫;缺少例子來表達復雜概念;解釋性文字過于簡略或過于詳細;
- 修辭陳腐類:如使用老套的修辭手法;毫無文采,讀者昏昏欲睡;
- 篇章錯誤類:如觀點與讀者期望不同步,又如缺少上下文來幫助讀者理解觀點,再如謀篇布局不符合人類記憶習慣,導致讀者常常忘記讀過的內容。
修辭手法不僅是明喻暗喻、排比對偶,老師示范了幾個風喻,下面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例1:小野小町《小町集》
寂寞流淚,身如浮萍,斷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會同行。
什么是風喻?你可以理解為比喻的平方、比喻的立方;一路循環下去,就是比喻的N次方了。(這里也有一個認知科學原理,存在一個最大循環次數限制,將在文心部分解釋)既然身如浮萍,那么浮萍會斷根,也會有水相邀。
7. 到底是張愛玲(篇章:連接)
從小我們被教育,立意在先,然后謀篇布局。中文寫作訓練,過分強調立意與篇章,這樣一來,丟掉太多美好傳統。
參考英國語言學家Halliday的理論,將篇章分為連接、信息結構與題旨結構三部分。
這章重點舉了白先勇和張愛玲的例子來闡述連接,比如提到了白先勇寫的“十分舒適”不甚高明:
例1:白先勇《尹雪艷》
尹雪艷對她的新公館倒是刻意經營過一番??蛷d的家具是一色桃花心紅木桌椅。幾張老式大靠背的沙發,塞滿了黑絲面子鴛鴦戲水的湘繡靠枕,人一坐下去就陷進了一半,倚在柔軟的絲枕上,十分舒適。
高明作家捍衛閱讀體驗,讓讀者不費力地體會到自己要表達的,而不是用“十分舒適”這類很重且外顯的詞匯。
8. 豬肚壞了小闌尾(篇章:結構)
在這一章中,老師用余光中的《朋友四型》和錢鐘書的《談交友》來談結構,引出了對稱與不對稱、首因與近因效應原理,并提供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規則:中間字數逐步上升,然后突然來一個極其簡短的結尾。
9. 文無第一
這章老師提到了自己的三個"偏見":
- 偏好簡潔樸實的寫作風格。老師欣賞的一流作家,均是這類風格: 西方是蒙田祖師爺—>休謨—>毛姆—>懷特—>奧威爾 —>平克;中國則是韓愈—>辛棄疾—>錢鐘書—>余光中或王鼎鈞。
- 偏好一流作家共同品味背后沉淀下來的模式 ,如曹雪芹、魯迅再到村上春樹使用的相同的組詞結構。
- 更欣賞那些寫過上百萬字英文作品的中文作家,認為這些精通英文,仍然熱愛中文的作家,是遙遙領先的進步者。所以老師提倡向余光中、王佐良、錢歌川、思果等翻譯大家學寫作。
關于第三點,王小波也曾在《我的師承》中說過:
回想我年輕時,偷偷地讀到過傅雷、汝龍等先生的散文譯筆,這些文字都是好的。但是最好的,還是詩人們的譯筆;是他們發現了現代漢語的韻律。沒有這種韻律,就不會有文學。
…假如中國現代文學尚有可取之處,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譯家身上。我們年輕時都知道,想要讀好文字就要去讀譯著,因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譯。這是我們的不傳之秘。隨著道乾先生逝世,我已不知哪位在世的作者能寫如此好的文字,但是他們的書還在,可以成為學習文學的范本。我最終寫出了這些,不是因為我的書已經寫得好了,而是因為,不把這個秘密說出來,對現在的年輕人是不公道的。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些,只按名聲來理解文學,就會不知道什么是壞,什么是好。
10.文心、辭格、字句與篇章
NA
11.本章寫作竅門總結
NA
這是我第三遍讀這系列文章。第一遍完全沒有理解,第二遍似懂非懂,摘抄了幾個寫作技巧,這次認認真真的重讀和做筆記,終于算讀明白了。
寫完這篇筆記,我冒出了以前從不敢有的想法:也許這輩子我也能寫本書。我可以效仿同人于野老師,寫讀書筆記出博文集;可以效仿劉未鵬老師,專研某個領域,寫出更深度的博文集;也可以效仿陽老師,在多個領域下功夫,用A領域的知識去研究B領域,為B提供新的觀察視角與實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