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曾是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笑言自己女兒上了幾次奧數就被他喊停了。“她問我的題目我都做不出來。”王殿軍說,不是因為題目難,而是奧數班解題的方法是“不正常”的。良好的教育不是要教給學生奇怪的解題方法,這反而會讓學生們思維走歪了、興趣學沒了。
“奧數”一直以來都是中小學家長孩子最關心的焦點之一。很大一部分家長秉持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認為只要孩子數學成績好,物理化學便可以輕松搞定,再摘得頗有含金量的獎項,一來擇校無憂,二來工作不愁,而藝體文學等學科在這些家長眼里基本上與“喝西北風”直接掛鉤。
但是,近年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受到的質疑越來越多,一部分家長認為這句話幾十年來坑害了無數中國學生,生來懷有藝體文學理想的孩子明知道自己不能在“理科”這條路上走得長久,卻依舊哭著喊著去上一堂又一堂自己不感興趣的“奧數興趣班”,而將心中追逐自己真正夢想的苗子碾得粉碎。
如今數學成績優秀到底是不是孩子最大競爭力?
這次,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公開表示不贊成奧數,那我們也應該放棄孩子的奧數嗎?我曾在小學多次取得奧數國家級和世界級獎項,我認為我在這點上有一定發言權。
唯一永遠不改變是不停地改變
我在這里的段落標題引用王力宏一首歌曲《依然愛你》中的一句歌詞:“唯一永遠不改變是不停地改變。”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名言是有時空局限性的,也就是說隨著時間和地理維度上的變化,這句話的正確程度是會隨著變化的。30年前,這句話在中國是成立的,因為當時中國的極速現代化發展造成了對工業、科技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所以學好數理化基本可以確定一個穩定的高薪酬工作。那80年前的中國呢?還學數理化呢,飯都吃不飽,買數學書不如買頭牛,能多生產糧食。那80年前的德國呢?希特勒的軍工重工極速發展,正缺“學好數理化”的人,理科天才是很吃香的。可見,隨著時間和地理維度的變化,一句所謂“真理”的正確程度是會變化的。
“唯一永遠不改變是不停地改變。”
沒錯,我們需要做的是去判斷“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當今這個時間點,在腳下這片土地上,到底還適不適用。
「知識磚」的另一位作者Tiger有一次和我探討到:德國文化中的格言警句強調個人動手實踐去檢驗真理,比如“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決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 歌德”,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注重繼承他人的經驗,并生產出了一系列博大精深的理論,比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長久以來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民很少質問流傳下來的理論,常常只因為“從古至今大家都說對”便堅信某一理論,而不去考慮其任何局限性。
當代的人們已經很少再盲目地人云亦云了,所以我想用我自身的實踐和我學到的經濟學來回答剛才的問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當今這個時間點,在腳下這片土地上,到底還適不適用?
經濟學中看教育
我從薛兆豐先生的北大經濟學課程中聽到一講:貼現率的定義是未來價值在今天看來的打折程度。
如果你對未來很確定,對未來信心很足,那么貼現率就低,你會很看重未來預期中的價值,甚至可以適當犧牲當下的利益去換取未來的利益;如果你對未來不確定,對未來信心不足,那么貼現率就高,你會懷疑未來預期中的價值,會死死抓住當今的利益,而不敢去“賭”未來的利益。
所以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人們對未來沒有信心,“誰知道我們的經濟哪天就會發生重大危機呢?誰知道我以后移不移民呢?”,人們普遍愿意學習一些容易上手的學科,尤其是應用科學(工程類),因為通過這些東西獲取回報來得快,來得穩。而在一些比較富裕的國家,人們對未來有信心,他們的家庭對基礎學科的投入比重更大,因為孩子不需要在短期內實現高回報。基礎學科,特別是人文學科,很難在短期內直接創造經濟效益,而只能在長期中逐漸發展人的個性、培養其素養、建立其世界觀、人生觀,還有修煉各方面與人相處的技能,如合作、管理、演講等。
這樣一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名言能在30年前流行也便顯得合理了。30年前我國可以說是個“準發展中國家”,人們急需在短期內創造經濟效益,所以學習理科應用學科可以說是孩子的最穩當出路。而如今,祖國的未來越來越清晰,我們中國人越來越自信,有一部分家長開始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做長期投資,為了讓孩子能在人生幾十年中長期受益,而拒絕讓孩子死磕工程類學科,這個現象也便十分合理了。
我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論在今天已經不適用了。數學成績優秀已經不再像以前是孩子最穩當、最有力的競爭條件了。雖然在孩子前半生還是可以靠應用學科知識吃香,但是從人生長期大局上看,有個性、有思想的孩子才是真的人才,才是能在這個聚變的大時代中站穩腳跟的。
結語
1.“唯一永遠不改變是不停地改變。”
2.數學成績優秀已經不再像以前是孩子最穩當、最有力的競爭條件了。
3.家庭開始更注重“人文素質教育”是因為對孩子整個人生的預估更清晰、更有信心了。
4.我今天圍繞“清華教授喊停女兒奧數”的話題從經濟學的角度討論了如今孩子死磕數理化的不必要性。
其實我對于“人文素質教育”長期益處的論證還不夠充分,以后肯定會再做幾篇推送,今天的篇幅已經挺長了~
當然,我意識到這個話題還能從另一個方面來解讀:殘酷的應試教育是否導致了今天的“畸形奧數”,而清華附中王校長所說的“奇怪的解題方法”到底對孩子有沒有價值?我們下次從這個方面來討論哈~
思考
1.你是否也發現我們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質疑越來越多?你依舊肯定這句話還是壓根不贊同,為什么?
歡迎你把你的收獲、思考,或是對 「知識磚」的鼓勵和建議,在留言區里和我們分享。
如果此篇推送對您有幫助,請點下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