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的某一天,我正沉浸在一本小說里與主人公同悲同喜時,隱隱覺得不太對勁,原來是平時在我對面喜歡動來動去的熊孩子,那天特別安靜。
我以為他沉浸在金子美玲的詩里,與詩人神游去了。可是5分鐘都還這么安靜,趴在那里,一動也不動。
我感覺有詐,把他立起的書翻開一看,只見一個自制的假人立在我面前,填充物也考慮的很周到。追到熊孩子的房間,看他正在美滋滋的研究畫冊上的槍炮。
好吧,那一刻,當媽的我,欲哭無淚。
熊孩子的世界我不懂。看起來也還有點奇思妙想,說明還是真的動了腦筋。
不過,這股勁兒要是放在學習上,或者是鉆研奧數上,也許早就是一枚響當當的學霸了吧!
我始終慶幸自己,沒有讓孩子在校外學奧數,盡管現在私校對奧數的要求很高,但我總覺得熊孩子掌握好學校內的知識就夠了,還真的是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學習奧數。
但其實,現在像我們這樣,敢不學奧數的家庭,真的很少。
02
話說我總體算是一個對孩子比較寬松的媽,尤其是在數學學習上,我對熊孩子可是感同身受。
大概是與我自身的經歷有關吧!
要知道我從小在數學方面就屬于后進分子,好多年我都對數學深表絕望。
現在想來,可能主要是上課神游,老師講東而自己想西所致吧!
記得讀書時,我的數理化成績都不好,生物也僅限于上課和老師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出風頭。
想來真是后怕,仿佛學習這些事兒,永遠沒被我放在首位一樣。
我到現在都記得,自己上課時,經常會把老師作為觀察對象,猜測他們在家里的生活。仔細觀察他們,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和他們平時相比不太一樣的地方。
那時,做作業的時候,我就經常幻想能有一個小機器人,它什么題都會,可以幫我完成作業。考試的時候就開始異想天開,要是自己有一個神筆馬良那樣的神筆,不就一夜之間可以逆襲成為第一名了嗎?
那些關于學習理科的經歷,基本上都是在這樣漫無邊際的想象中展開的。
有一年學校上公開課,語文老師選了一堂作文課進行示范,重點點評了我的一篇習作。那天,除了外校和外班的很多老師,我的數學老師因為是校長,也坐在后面一起聽課。
后來他曾跟我父親說:“你家妮妮的作文還真的寫得不錯,我沒搞明白為啥她兩科差距會這么大?數學怎么學的糊的像膠一樣?”
那個時候,我記得數學最低我還考過48分,大多數時候都在60分左右轉悠,可是,悲傷的是滿分是150分!
在我那難熬的求學時光里,數學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我的人生,讓我極度懷疑自己的智商。
說實話,就連現在熊孩子的很多數學題我都不會做。雖然熊孩子的數學也不出眾,但似乎比我小時候嚴重瘸腿的狀態還是好了很多。
那個時候,數學不好這樣的現實,一度讓我生活的很黑暗。
也正因為這段經歷,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什么叫做挫折,對挫折這件事情具有極強的同理心。
這種一次次體會失敗的感覺,讓我的青春期過的很是焦慮。直到我選擇了文科以及大學選擇學習編導專業后,我才一天天、一點點從這種焦慮的泥潭里拔了出來。
03
后來發現,讀書時不順利的求學經歷,總是會提醒我是一個不夠聰明的人,唯有勤奮來彌補。
尤其是我剛當記者的時候,一方面寫作是我并不出眾的人生中唯一的長板,做這件事的時候,總能讓我身心愉悅。
也只有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才能體會自己人生為數不多的那種成就感吧!
一種投入與專注,讓我在做記者的經歷中,得到過很多榮譽和機會。
就是這一段的職業精力,真正鍛煉和整合了我的很多能力,讓我第一次用跨學科的角度去理解很多我過去不知道的世界,包括那些自己過去根本不愿意去思考的理科知識。
要知道采訪的領域很多對我來講都是未知的,我總是把不明白的地方向采訪者溝通清楚,然后用自己能夠理解的總結方式講給對方聽。
對方經常也會很驚奇:“哇,原來你們外行還能這樣看待這件事,這個角度很有意思啊,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沒想到這類比這么有趣!但想想,還真的就是這樣的。”
在今天的自媒體時代,我也在工作之余,進行著日更公眾號寫作。
以前覺得這件事不難,但真正在自己做了之后,才發現真的是一件特別耗精力和時間的事,但是也是一個強迫自己不斷輸入和輸出的過程。
特別是有個自媒體達人還真誠告誡大家:“沒事最好別做公眾號,沒做公眾號,你能力不行只有你老板同事知道,做了公眾號,能力不行,你朋友全會知道。”
為了知恥而后勇,更好的持續寫作,我學習了大量提升技能的課程,每天不斷地輸入新知識,讓自己的思維方式更為廣闊。
學習用一個更大的視野去打量以及重新認識周圍的人和事,就這樣,在我人生30多歲的時候,居然很多優秀的老師和孩子家長,開始叫我學霸。
這太讓人驚訝了!
要知道多年來,我都因為那些永遠學不懂的理科,一直很是自卑。
自己唯一擅長一點的方面,只好努力一點,才能讓自己有點小進步,就這樣,不知不覺中,我也掙扎著走了一段遠路。
那天我在一個學習平臺學習網課,學習時,我就看到系統提示:“妮妮同學,你已經連續上課五天,打敗了71%的同學。”
我才突然發現,其實成人的惰性往往比學生時代更大,僅僅5天而已,就能輕易超過這么多人。
原來做成人學霸比做學生學霸容易太多了。
04
想起最近美國上市的一本新書,《你能做任何工作:“無用的”自由技藝的驚人力量》,明確指出了美國大學系統的自由技藝學科,一般是指歷史、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這些大學問。
這些觀點讓我深刻的感受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文科生的春天終于到了。
過去我們傳統中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在今天看來,真的已經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了。
未來,純粹的技術性崗位,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而機器永遠無法做到一些真正融入大量復雜情感性的工作,尤其是批判性思維。
而這個批判性思維主要是指探索新事物的能力、獲得洞見的機會、自己選擇和決策的能力、包括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以及真正形成的影響力。
在這本書的觀點里,真正的影響力就是一個人的寫作水平和演講能力決定的。
就像現在我們國家的高考改革方向,自己可以任選自己擅長和喜歡的學科,可以說沒有嚴格的文理科界限,這就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明顯信號。
作者以美國大學生畢業10年以來薪酬調查的統計表來分析,發現最開始工作時,學理科的人收入會比學文科的高不少,而進入工作的第10年,文科生的收入就開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而且相對比較優秀的文科生,收入已經達到同時期理科水平人員的十倍之多。
作者還特別強調,學習自由技藝這些學科,如果能與一些技術相結合,還能創造出很多新的就業崗位,而純粹技術類的崗位已經在開始萎縮。
那是否說理科沒有價值呢?
答案是否定的。
理科學習到的技能,依然是決定自己收入的主要構成,而文科學習到的能力會成為自己的加分項,起到質變作用。
這本書的觀點真的給了我很多養育的信心。一個人能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極致,其實就已經超越了很多人。
未來的世界變化萬千,那些學生時代遭遇過挫折的人,往往在人生的長跑中,更能保持一種面對挫折的坦然,進入終身學習的狀態反而相對容易。
我們這一生很短,短到我們的生命終究是以每一天來計算,能夠自己專注做好的事兒并不多。
我們這一生很長,長到我們的每一天,都應該是一個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
做一個終身學習者,還真的是比做一個只在短暫的學習生涯中,當學霸拿高分更有價值的一件事。
閱讀完喜歡請點個贊,如果能選關注,必是真愛啊!
作者妮妮:
十點讀書簽約作者。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選自優美圖,謝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