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讀書的時候,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時候大家都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定要數理化好,以后掌握一門技術,那就生活無憂了。光會耍筆桿子,很容易餓死的啊。
所以叔叔曾經把他用過的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送給我,希望我可以跟他一樣考個理工類的專業,可惜的是我對這個實在一竅不通,這套書雖然擺在我的書架上,卻是從來沒有動過。直到考上大學后回來,我發現這套書不見蹤影了,于是問我媽書到哪去了,她說反正你都不看,干脆就賣廢品了。
我的那個汗啊,雖然我不懂,可是這書擺孔夫子舊書網一賣,也是一套珍品啊……
扯遠了扯遠了。其實一開始我對數學并沒有那么的厭煩,上小學那會語文數學的成績差得并不遠。后來為啥會對數學產生敬而遠之的情緒,大概是從被挑選參加所謂的“尖子競賽”開始的吧。說來也很好玩,我這一代人基本上成為了教育制度改革嘗試的先行者,當年讀小學有六年制的普通班,也有五年制的“實驗班”。五年制的同學當然成績要好一些,萬一考重點初中沒考上還可以再讀一次六年級,所以當時不少家長都想盡辦法把孩子弄到實驗班去。
我之所以沒去實驗班,是因為我從市區轉學回來的,完全沒了解這回事……
不過,雖然在普通的六年制,我的成績還是可以的,于是從二年級開始就被挑選去參加“尖子競賽”,語文數學都有,回想起來,當時的語文競賽無非就是比課本更深一點的閱讀和作文,這對我來說真的毫無壓力(我一年級已經躲在廁所把《水滸傳》看完了,后果就是鼻梁上那副厚厚的眼鏡),而數學基本就是后來的奧數題,什么“雞兔同籠”啊,什么一邊水池進水一邊水池放水問多久才能放滿水池啊,什么一個人先出發另一個人要多久才能追上啊,相信這些經典題目,都是不少人童年珍貴的回憶。
對于我來說,開始失去對數學的興趣可能就是這個階段。一開始這些問題還可以考死勁算出來,到了四五年級越來越注重解題的技巧時,我真的是“老鼠拉龜,無從下口”。那時候小鎮上又沒有什么輔導班,每次都是競賽前老師組織參加的同學突擊一下,發個試卷做一做,講解完就直接上考場。所以語文考試得心應手,數學考試就無從下手,到最后變成自己寫了一大堆都不知道寫啥,期盼老師給我點同情分就完事。
所以后來,老師基本上都不會安排我去參加競賽,哪怕語文成績很好,數學那二三十分實在是拿不出手。這對于我來說真是極其憤憤不平:為什么要把雞和兔子放在一個籠子里,你不好數就不能分開放嗎?為什么要一邊進水一邊放水,你這不是吃飽了撐著嗎?為什么不能等齊人再一起出發,非要先走后走來算追趕的時間?!
我懷疑我的批判精神,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培養的。
事情的結果,就是我對數理化充滿了畏懼心理,以致于文理分科的時候,別人還在猶豫不決,我卻是如同迎來了解放一樣的輕松。不過事情還沒完,考上中大后的第一個學期,我們的課程表里居然有高等數學!
你能想象一群學歷史的人要去學高數的痛苦嗎?
也許學校也知道這樣的教學改革是有爭議的,所以派了一位數學系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來給我們這群本科生上文科高數。老先生很認真,每周從廣州乘車到珠海給我們上兩節課,每一道題目都教導我們該如何推理演算,不懂的話就再來一遍。看著頭發花白的老先生,我真有一種愧疚感,所以上課從來都是認認真真做好筆記,不敢缺席不敢逃課。
然而,我還是不會。真的不會。
老先生大概也知道要我這種數學白癡考高數真的比神舟上天還難,所以后來期末考試破天荒地宣布:開卷考試!
考數學可以翻課本找公式找例題,恐怕也是校史上前無古人的事情。
當然為了能夠不被掛科,我還特意坐在班上數學最好的兩位同學中間,希望沾沾仙氣,保佑我順利過關。到了考試的時候,老先生那目光相當的復雜,恐怕在他執教生涯里,也從來沒有過開卷考高數的先例。
謝天謝地謝人,我最后還是過了,88分。那真是我大學里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分數。不過也從那時開始,我對數學真的是希望山水不再相逢。
二
然而,蒼天有輪回,奧數放過誰。雖然我不用參加奧數考試了,可是我還是要負起家長的責任,輔導我女兒學奧數。
你能明白那種被七八歲小孩“鄙視”的感受嗎?每次老師發了試卷下來讓她做,然后她問我該怎么解答而我又不會的時候,她總是很不解地說:“你不是大學副教授嗎,怎么連小學生的題目都不懂?”
幸好她媽媽數學好,否則我真得自己先去上個奧數輔導班。
有意思的是,有些名教授的看法和我是差不多的。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曾是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他笑言自己的女兒上了幾次奧數就被他喊停了。“她問我的題目我都做不出來。”王殿軍說,不是因為題目難,而是奧數班解題的方法是“不正常”的。在他看來,良好的科學教育不是要教給學生千奇百怪的解題方法,這反而會讓學生們“思維走歪了、興趣學沒了”。從定位上,在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解決未來全民科學素養整體水平提升的問題。他說,科學教育要真正做好,必須做到內容豐富、有層次,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全科開考,可以引入平均成績點數(GPA)的方法。同時,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改變升學方式,讓學生的所有時間都成為有意義的學習時間。
一邊是教育者對基礎教育方向和路徑的思考和呼吁,另一邊卻是家長不假思索的安排和投入。近年來有個“學X思”的輔導機構迅速在各大城市走紅,學位比省一級小學的學位還火,工作人員的態度也是極為牛氣的:不怕你不來,后面家長一排排。從這些輔導機構的思路來看,無非就是提前教育、題海戰術,小孩通過大量刷題來熟練考試的套路,進而獲得高分進名校。家長不在意孩子到底是否適應這種學習方式,只要成績好了一切都好說。我身邊有朋友,整個暑假給自己讀四年級的小孩安排得滿滿的,其中去輔導機構就占了一半的時間,他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沒給小孩排滿時間學習就是浪費時間。”
我也帶女兒去“學X思”做過測試,進去真是大開眼界:剛剛幼兒園大班畢業還沒上小學的孩子,估計連字都還沒寫得工整就被家長帶來考試。我再一看墻上掛著的這些老師的簡歷,都是本省排名前五之后的大學畢業生,于是我就怒了:哥好歹也是個985高校的博士,難道連自己的孩子還教不好?
但是,事情遠遠沒有發怒這么簡單的。家長們擠破腦袋送孩子上名校上輔導機構,折射出的,一是優質的教育資源與龐大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是這個時代我們對競爭壓力的憂慮和對前景的焦慮。還有就是我們都經歷過父母把未曾實現的愿望投放在我們身上的壓力,如今這種壓力不僅沒有消減,我們反而變本加厲地施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我小時候能學個鋼琴已經是素質教育的頂點,如今懂鋼琴只是最基本的個人素質,鋼琴之外還要多精通一種樂器才是高水平的代表。
所以到了最后,我們可能不得不去考慮的問題在于:我們到底需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為什么我們有了這么多的奧數冠軍、有了這么多的名牌大學畢業生、有了這么多的出國留學生,我們在核心競爭力上依然與世界先進水平有明顯的差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鼎鼎有名,可真正在少年班走出著名科學家的比率有多高,大家也是可以查查看的。從我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看,為什么很多高中學霸到了大學后反而無心向學得過且多,恐怕都要在我們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里去尋找答案的。
美國學生的數學水平向來被人詬病和嘲笑,可為什么美國能夠在百年以來始終保持世界科技的領軍地位?也許我們需要反省的是,學習不僅是一個傳承知識進行思維游戲的一個過程,在這里面對于想象力、創造力、個人美德和團隊配合的培養,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像日本的小學生,在假期學校布置的作業多為“自由研究”,自己選擇題目,然后組成團隊上網找材料、找人采訪,最后寫成小論文的形式上交。在這個過程里,孩子不僅僅是學習具體的知識,還能夠和朋友一起合作,一起探索用新科技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材料,一起學習如何與陌生人溝通和進行訪談,這些能力,恐怕比單純學習奧數、拼分數拼入學資格來得重要得多。
奧數決不是一無是處的,通過奧數題目去感受數學的美和解題思路的精妙,應該是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我同事的女兒小時候曾經學了很長時間的奧數,后來到了倫敦政經學院學習,畢業后在德意志銀行工作,數理邏輯的感覺非常出色,她自己坦言就是奧數訓練帶來的正面影響。但如果把奧數成績與選拔入學掛鉤,恐怕就會本末倒置,而帶來對學生無形的額外負擔,對于我們需要更多靈活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未必是有利的。獲得菲爾茨獎(該獎素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曾明言:“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做題目。奧數金獎只能證明考試的能力,而不是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自己找問題,而奧數訓練的不是這個。只知道去做別人的題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題目。有些地方將學生聚在一起。進行專門的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培訓。獲了獎又怎么樣,……(我)教過好幾個得過奧數金獎的中國留學生,這些學生的學問太狹窄,對考試有能力,對思想沒能力,最后連畢業都困難。”
如果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社會的廣泛需求,而只能通過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式,以某些額外的選拔條件作為享受優質資源的資格(也許主管部門明令禁止,但不少學校為了優秀生源也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終帶來的后果就是大家對不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卻趨之若鶩,因為財產或社會分層而帶來的教育差別對待進一步帶來分化和固化的問題,而重要的是,最終我們需要孩子變成什么樣的人,而這樣的目標和我們的教育方式又是否匹配呢?
這恐怕是個頗難權衡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有著標準答案的問題。不過我覺得,當家長要求孩子去上輔導班去學奧數學各種技能時,可以想想自己當年有沒有過類似的痛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郎朗當年被他爸爸拿藤條逼著練七八個小時的鋼琴,可我們每個孩子,又是否需要都成為郎朗那樣的鋼琴大家呢?
對于我來說,可能也是一個痛苦的反思過程。但至少我希望我的女兒不會像我那樣,在考上大學之后依然經常做因為數學不及格而沒考上大學的噩夢。那種半夜醒來在質疑自己是不是上了一個假大學的痛苦曾經伴隨了我整個本科生涯,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更希望她懷著對世界的好奇與興趣去和別人交流接觸,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奇妙,去感受數學蘊涵的美,而不是把自己的童年都耗費在那片強迫的題海之中。
畢竟,人生雖然漫漫卻又短暫,有些時候,我們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更美好的事物和回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