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6年9月14日,21:20-22:20;1小時;
閱讀書本:《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作者:萬維鋼;電子工業出版社;P101-P142;
閱讀目標:了解如何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閱讀方法:細讀
筆記歸納及感想:
作者認為,培養人才最有效的辦法是學徒制,師父帶著徒弟參與一個實際的項目,徒弟在試錯中提高。(對此,我和作者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覺得,最關鍵是學會自我學習,然后再輔以師傅帶領,才是最有效的。所謂教是為了不教,學習—實踐,學徒制--反饋—實踐—再學習—再實踐。)
針對“一萬小時練習”出人才的觀點,作者認為:只有建立在刻意練習的基礎上,總的練習時間才有意義。(贊同作者的觀點)
關于學習與娛樂,作者的觀點:練習需要重復,而重復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娛樂一定只關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娛樂跟學習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娛樂,你就不是在學習。你可以用娛樂的手段號召人去學習,但娛樂本身絕對不是學習。(深以為然。要想學會一門技能必須是要專心去做的,每天的練習即便是興趣,但當你的其他安排在時間上與練習有沖突時,或當你身心疲憊、生病時也要練習,那時就會覺得并不那么好玩,是刻意的練習,一定會犧牲很多休息、娛樂的時間)
作者的忠告: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學習更好,你可以嘗試更功利一些。
對于以下幾個觀點,我有自己切身體會可印證:
1、無論如何,設定一個具體的階段性目標并且按照這個目標努力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有了目標就有了參照物,你就可以自己監督自己,甚至讓別人監督自己。
(每天的閱讀與冥想是堅持得最踏實的,我每天會發朋友圈,進行自我監督與接受別人監督。但跑步與思考訓練堅持得不太好,經常會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減掉1、2天,或索性就停掉了,因為這兩項我并不那么堅定地履行自我監督。)
2、智商可能是決定性因素。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興趣的作用可能就越來越大了,因為興趣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誰能堅持下來。
3、真正能決定一個學生進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內在動力和學習方法。
4、基因決定喜好,喜好決定我們追求什么。
5、家庭和社會能為人才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種興趣的環境。
關于想象力:
1、初級的想象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what if”游戲。
2、最高級的想象力其實是不自由的,它的背后都有借鑒的根源。正因為不自由,它的難度才大。
關于思維密集度:即,準備這個讀物需要的總時間/閱讀這個讀物需要的時間。
在經濟學家泰勒·科文看來,新技術的最重要特性是允許我們定制自己接收的信息。(的確是這樣,我在微博上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微博用戶,在微信中關注感興趣的公眾號并隨時調整,這些就是定制自己接收的信息。我覺得這樣做,很高效,可以不必將時間花在挑選不感興趣的信息上。)
能夠以不同速度讀不同等級的內容是最有用的閱讀技術。(目前我用的方法就是這樣的,比如對新聞、公眾熱點事件,基本是瀏覽,特別感興趣的會停頓一下;對新知識會找幾個關聯地進行閱讀并寫出我的淺見;對書籍,視內容、視身體狀態調節快慢;對有用的專業文章,會花時間細讀。)
在寫這篇筆記的時候,我在想,昨天閱讀中有學習到一個詞匯叫做“在學習區學習”,這本書,其實至少有一半的內容是在舒適區學學習,也幾乎沒有恐懼區,那么在閱讀節奏上是否應該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