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去圣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
作者:李零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08-03-01
印刷版次:1次
作者簡介: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教授長期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的研究,著有《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放虎歸山》、《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孫子)古本研究》、《吳孫子發微》、《郭店楚簡校讀記》、《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花間一壺酒》等。
全書簡介:
在《去圣乃得真孔子》里,作者是把《論語》拆開來讀:上篇講人物,縱著讀;下篇講思想,橫著讀。作者叫“《論語》縱橫讀”。它和前書有共同主題:一是講圣人概念的變化,孔子為什么拒絕當圣人,子貢為什么要把他樹為圣人;二是講道統之謬,它是怎樣從孔顏之道到孔孟之道,再從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來的。
帶著以下問題閱讀:
1、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2、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3、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4、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5、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6、用自己的語言重述這本書的知識?
7、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我以后怎么用?
如果你無法清楚的回答上述問題,說明你并沒有理解吸收這本書的知識,這樣去讀書,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知識沒有吸收消化,還是別人的。所以讀書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求量不求質的讀書是浪費你的時間。
以下是本人閱讀這本書所做的框架和核心內容筆記,目的有兩個。
第一、加強閱讀的時候理解與吸收;第二、方便復習的時候回憶;
你想通過看筆記而不讀書,是不行的。這個筆記只是在你沒有讀本書之前,給你一些信息幫你判斷你是否需要分析閱讀本書。
下篇 橫讀《論語》(思想篇)
本書下篇是思想篇。我想從三個方面解剖《論語》。
第一,我想把孔子本人的話,孔門弟子“接聞于夫子”的話(他們從孔子那里聽來的話),試著歸納一下,把孔子最重要的想法介紹給大家。
第二,我想把他的學術背景和宦游經歷分析一下,看看他內心深處的矛盾到底在哪里。
第三,作為最后的話,我想總結一下,我們從《論語》學什么。
一、周公之夢
研究《論語》,首先,有一點絕對不能忽視,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從他的歷史角色去了解。我先講一下他的階級立場和歷史觀。
孔子的思想是貴族本位
孔子的思想,并不復雜。他對他生活的時代很不滿意,覺得當時的貴族太不像話,不像從前的貴族,有道德,有學問,懂規矩,有一套老禮兒。這樣的貴族,他叫君子。
孔子開門授徒,什么人都教,甚至連犯過罪的人都教,他教苦孩子,不是讓他們接茬兒當苦孩子,而是當君子,是當古代的君子(他心目中的真君子),做個榜樣,給當時的貴族看。
他的一切思想都是以君子為中心。他的理想國是君子國。君子國里的君子,不但有道德學問,還有富貴功名。這是他的理想。他理想的君子國,主要是西周盛世,他批判的小人國,主要是東周季世。
孔子是個復古主義者
先秦諸子,他們幾乎都是復古主義者。
孔子也是,他說,我是個信古、好古的人,只傳舊說,不創新說;他說,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比較勤奮的人,我的知識,全是從古代學來的。
孔子的復古主義,不是為復古而復古,所謂復古,其實有很強烈的現實目的。他是借古代批判現實,借古代寄托理想,目的是改造社會,挽救世道人心。
《論語》講禹以下的夏、商、周三代,主要是講禮,即制度沿革。這才是正題。孔子說,三代制度,核心是禮。
孔子喜歡周,是因為它文明程度高,特別有文化,君子的味道特濃,禮樂之盛,超過夏、商。孔子復興西周,他的一切夢想,都是托付周公。
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有個夢,是周公之夢,他要率領大家奔西周。這種以退為進的復古思想,也是一種烏托邦。
二、天命和人性
上面的問題是立場問題。這里的問題是思想問題。孔子的思想,這個問題最基本,很多想法都與此有關。
先秦諸子講話,有兩大前提,一個是天,一個是人。天人關系,是宗教問題,也是哲學問題,所有思想家都關心。
中國傳統和西方傳統,其實都講分,但政教僧俗,關系不一樣,結構正好相反。他們的傳統是政教合一:宗教大一統,國家多元化,我們的傳統是政教分離:國家大一統,宗教多元化。如果非講天人合一,那也是他們,而不是我們。我們的傳統是突出政治,他們的傳統是突出宗教。他們的狀態更原始。
孔子對天命和鬼神的看法
孔子對天,當然很重視。但他重視的,不是天道,而是天命。他的想法很簡單,武人打仗,要靠運氣,文人做官,也要靠運氣。懷才不遇,才不才,重要,遇不遇,更重要。
他關心的,主要不是天道本身,而是天道對人事的支配。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古人講天命,天命是天降的命。對孔子來說,是責任感和使命感。
天和人,孔子重人,這是他的特點。孔子不喜歡講天道,但對命卻十分看重,和仁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命運不可改變,這是孔子的想法,但是不是可以知道?孔子說,可以知道,知道的辦法是什么?是占卜。
孔子對天,態度很簡單,充滿敬畏。鬼神,他也敬畏,但是敬而遠之。
孔子對人性的看法
人和人,差異拉大,主要是后天造成的,先前差距不大,后來大,越拉越大。
三、圣人和仁人
1、什么叫圣人?
孔子時代,所謂圣人,都是東周以前的死人。大家公認,主要是六個人,堯、舜、禹和湯、文、武。前三位是“禪讓圣人”,后三位是“革命圣人”。孔子講圣人,主要是講“禪讓圣人”,特別是它的前兩位。
圣人都是死人,這點很重要。見著不如見不著,有心理學奧妙。見不著多好,讓你使勁想,想也夠不著,于是更想。
2、什么是仁人?
仁人是拿人當人,推己及人,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不但自己好,還能幫助別人好。他和圣人有什么區別?主要看有沒有王位,有,才是圣人,沒有,道德再高,也只能算仁人。
孔子把圣人和仁人擺在人品的最高一級,是想讓亂世的人有個對比,當作追慕的對象、學習的榜樣。
圣人最高,仁人其次,君子最低。“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安民”,就是不一樣。
四、君子和小人
圣、仁以下的人,可分為兩類:君子和小人。君子、小人,儒家最愛講。
打開《論語》,孔子講君子,指名道姓,只有三個人。一是衛國的蘧伯玉。二是他的學生宓子賤。三是他的學生南宮適。
君子、小人,從根子上講,從來源上講,首先是指出身的不同,它是以血統高貴、血統低賤劃分的概念。這是一種階級概念。
君子的本來含義,是貴族社會的成員,甚至包括女成員。貴族社會,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這類人的統稱。特別是士階層,更是這個詞所指代的基本人群。
小人的本來含義,和君子相反,是指貴族社會以外的人群,特別是所謂庶人。
孔子為君子重新下定義: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
孔子的概念,和貴族血統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他講君子,有兩種標準,身份君子是看血統,道德君子是看表現。
道德高,是君子,道德低,是小人,這是后起的概念,孔子以來的概念。孔子以前不一樣,至少不完全是這個意思。
總結:孔子品人的標準
孔子品人,分兩套標準,一套是道德,一套是智力。道德,主要是上面四種,圣人、仁人和君子、小人;智力,則分上智、中人和下愚。孔子拿君子、小人作對比,主要是以道德作標準。
五、孔子論德
孔子后學,分歧最大,是在孟、荀之間。孟子主于性情道德,荀子主于禮法制度,各代表師說的一個側面。孟子側重性,主張性善,注重的是德;荀子側重習,主張性惡,注重的是禮。他們對人有截然不同的兩種理解。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孔子對德怎么看。我把它歸納為十大道德。
1、仁
孔子的標準答案,是下面兩條:
(1)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
(2)講仁人,孔子的解釋是,“修己以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字和人字有關。第一,它是一種“人其人”的概念。用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拿人當人:首先是“修己”,拿自己當人;其次是“安人”,拿別人當人。第二,人,范圍比較小,不等于民,人是上流,民是大眾。
2、義
義字,古人的解釋是宜,即應該怎么做,它是道德自律,對人有一定的約束力。
義和禮不同,禮是外部規定,義是內心約束。禮比義,更多強制。
孔子論義,有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義與勇有很大關系。
第二,君使臣是義,官使民也是義。
第三,孔子把改過向義叫“徙義”或“之義”。
3、孝(包括悌、孝悌)
孝與考、老同源,和養老的概念有關。人子事父母,為人倫之本。在孔子看來,也是治道之本。它是社會關系的基礎,也是君臣關系的基礎。他講孝,常說父,其次是父母,單說母,一次沒有。
孔子論孝,有五點值得注意。
第一,孝的基本含義,是孝順、孝敬,事事順父母,敬父母,活著死了,都要孝順、孝敬。不但父母在,絕不違背;死了,服喪三年,也不改父之道,孔子叫“無違”。
第二,孝是孝養,父母老了,總得有人養,但只養不敬,無異養牲口。
第三,當兒子的,要留心父母的年齡,他們一天天見老,既令人高興,也令人操心;生病,更是令人發愁;只要父母還健在,絕不出門遠游。這些都是體現孝。
第四,孝是連續體,父母死后,服喪很重要。
第五,孝和慈是雙向關系。父母愛子女叫慈,子女愛父母叫孝。
4、友(朋、朋友)
友是同僚、同事、同學。友道是悌道的推廣,兩者常連言。
孔子講友道,有兩種不同說法,一說傳自子夏,叫“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別什么人都亂搭理,標準高一點;一說傳自子張,叫“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對不如己者要寬容,心眼大一點。二說看似矛盾,其實各有針對性。前說主于嚴,后說主于寬。
友的另一種說法是朋,兩者常連言,也叫朋友。
5、忠
忠,簡單說,是盡心盡意。忠和衷心有關,古人拆字為解,有“中心為忠”之訓。孔子強調,為人謀事,一定要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忠是事人之道,為人謀事之道。
忠和好幾個概念有關:
一是孝。孝是忠的基礎。孔子說,“孝慈則忠” 。
二是信。參下節。孔子常以忠、信并說,頻率很高。忠者,主于心;信者,主于言。
三是恕。忠是盡心,恕是將心比心,兩者相通。
四是敬。忠者事人,敬者敬事,也分不開。
6、信(包括忠信)
信,簡單說,就是說話算話。信和說話有關,古人拆字為解,有“人言不欺”之訓。孔子重信,唯恐說了做不到,寧肯少說不說,先干后說,干完了再說。
孔子講信,有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為政不可無信,如子貢問政,孔子答以足食、足兵和民信,他說,三者去一,首先是兵,其次是食,唯信不可去。
第二,交友不可無信。
第三,信有大信和小信,大信是君子講的信,說話算話,是在“信近于義”的前提下。不合于義,“言必信,行必果”,只是小信,小人講的信。
7、寬
寬,是寬容、寬恕,容納別人,原諒別人。這種品質,是居上位者不可缺。
8、恕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
什么是恕?孔子的定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講,我不應把我的想法強加于人。同樣,別人也不應把他的想法強加于我。恕,很不容易做到。
恕,是將心比心。俗話說,半斤換八兩,人心換人心,古人拆字為解,有“如心為恕”之訓。這是恕的本義。
拿人當人是仁,將心比心是恕,仁、恕都含對等原則。
9、恭
恭和禮有關,屬于禮貌的貌。
恭和敬的區別主要是:恭與自己有關,與自己的外貌和儀態有關;而敬與事奉他人,為他人辦事有關。
10、敬
敬有多種用法。
一是敬天地、敬鬼神。
二是敬國君、敬上級。
三是敬父母。
四是敬一般人。
五是為人謀事,替人辦事。
六、孔子論禮
孔子重德,德在自己,但與人交往,離不開禮。禮管別人,也管自己,品德再高,也要納德于禮。他很重視禮。
孔子論禮,也應歸納一下。
古代社會,禮樂很重要。孔子說,天下是否有道,全看禮樂征伐由誰來掌握: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什么叫“禮壞樂崩”,就是支撐貴族社會的規矩全都垮了。
什么叫“克己復禮”?
孔子貴仁。他講禮,是以道德為基礎,講道德,就要克己,自己把自己管好,但管道德的東西是什么?恰恰是禮。道德,一旦入世,放到人與人的關系中去,一定要有規矩。沒有規矩,沒有秩序,道德也就無所附麗。所以,他要講“克己復禮”。
不知禮,無以立
君子是生活于貴族社會。要想在貴族圈里混,就要學會同圈里人來往應酬。比如開口講話,要當場背詩,接著對方的話茬,應著當時的氣氛,動不動,來上兩句。還有,場面上走動,有很多規矩,站怎么站,坐怎么坐,走怎么走,一舉一動,都得合乎禮。
一個人,要想把自己的道德搞好,除了反躬內省,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自己把自己管好,還得有點規矩。特別是與外界打交道,尤其不能少。這類規矩就是禮。
禮分大禮和小禮
人與人的關系,有很多種,從小圈子到大圈子,各有各的規矩。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迎來送往,各有各的講究。這是一種禮。這是小禮。
還有一種,屬于國家制度,比如官制,比如軍制,古代也曾屬于禮。這是大禮。
禮和法,是有緣分的,兩者都是規矩。很多禮,最初獨立,同狹義的法(刑法、刑律)沒什么關系,后來越管越寬,禮裝不下了,就合并到法律里面去,變成法律規定下的制度。
禮學的三項基本原則
(1)禮貴和
孔子的禮,講究的是別,和是在別的基礎上。仁也是愛有差等,并不是平等、博愛。
(2)禮貴簡
孔子卻反對繁禮,他喜歡說一句話,叫“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這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訓。
(3)禮貴儉
冠婚喪祭、朝聘會享,要有禮器和禮物,鐘鼓、玉帛、牲牷,樣樣要花錢。大筆大筆花錢,結果是禮被物化和異化,變成禮器、禮物。但孔子認為,這不對。
孔子是苦出身。體面,他要講,但不是為了擺闊氣,講排場。辦事,他是寧儉毋奢
禮與政、刑
古代,禮和政、刑是兩回事。禮,是用來處理貴族內部矛盾,是上流社會的紀律。政、刑不一樣,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它要對付的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人身傷害罪、財產侵害罪,主要針對老百姓。
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以禮治國,反對專任刑法,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治國,認為后者雖能制止犯罪,卻不能從內心解決問題。老百姓會鉆法律的空子,變得毫無羞恥。
七、孔子讀過什么書
孔子是讀書人,比較智慧,比較理性。我們研究他的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很想知道他的學術背景,知道他跟什么人學,讀什么書,并用什么教他的學生,我們該從什么書了解他的思想。
孔子的老師是誰?
跟很多人學,他沒有固定的老師。
孔子傳授的書
孔子是個“述而不作”的人。只傳述,不創造。
他是傳六藝之學的人。所謂六藝,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它們是六種書,也是六種學問。
這些教材,都是整理,不是創造。孔子整理過的古書,可以加書名號。但我們不要妄題作者,說孔子寫了這些書。
孔子的治學方法
孔子是提倡學習的人。古文字,教、學同源。這兩個字,都和覺悟的“覺”字有關,含有開發智慧的意思。孔子強調知,強調智,是針對中人。中人是什么人?主要是游離于富貴與貧賤之間的一批人:大富大貴,不是;肚子都吃不飽,也不是。
孔子的教學方法
(1)有教無類。他收學生,不問出身,只要交上10條干肉,行過拜師禮,都可作學生。
(2)毫無隱瞞。孔子對學生很坦誠。
(3)因材施教。孔子跟學生談話,往往是針對學生的毛病,同樣的問題,有不同的答案,《子張》篇最典型。
(4)循循善誘。孔子喜歡勤學好問、舉一反三的學生,比如顏回。
八、我們從《論語》學什么
孔子的價值主要有三點,不是作為道德先生,不是作為政治家,不是作為宗教領袖:
第一,孔子是當時學問最大的人。他是學者和教育家,他對文化有貢獻。
第二,孔子是社會批評家。他和他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都是社會批評家。
第三,孔子是百家爭鳴的開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