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小講座
“論語”二字于我而言,一直就是一本書的名字,這本書與孔子有關,這本書是經典,是“四書”之一,這本書常被人們掛在嘴上等等。但如果你問我“論語”二字是什么意思的時候,我可能會立馬就會張嘴,但又在瞬間卡殼,說不出來。
“語”就是談說,談話說話就是“語”,表明這本書中所收錄的是孔子和自己的弟子以及當時一些人,主要是一些執(zhí)政者當權者的談話內容。而“論”是討論編次,表明本書所收錄的孔子的談說之語,是經過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討論之后編輯而成的。這就是“論語”。作為一本書,《論語》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很真實,沒有后人的那種虛偽勁兒,出現(xiàn)在書中的人物,不論是孔子還是十哲,都是普通人,他們的嬉笑怒罵都被毫無遮掩的記錄了下來。,我第一次讀到: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的時候,我總覺得這個孔夫子怎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像個可憐的小老頭一樣大哭大喊呢?可是慢慢才發(fā)現(xiàn)這就是《論語》最大的一個優(yōu)點,不虛偽,讓我們幾千年之后的人也能看到孔子最真實的樣子。
《論語》中所記錄的言語體現(xiàn)出了孔子的智慧。有人說《論語》是語錄體,雜亂無章,慢無頭緒,可以打亂重編。但更多的人的則認為《論語》的編排是一以貫之的。我對于《論語》的閱讀還沒有達到可以對其內在的脈絡進行品評的地步,雖然也有發(fā)現(xiàn)每一章的內容都很繁雜,而且如果想要找到關于同一個問題的論述,可能需要翻遍全書。所以,我們在通讀過《論語》之后,也可以為《論語》做一個主題分類。
參考了一些書目之后做一下整理,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在《論語》中主要論述了十三個主題,分別是:
天命、人性、人品、歷史、謀生、處世、修行、習禮、治學、施教、干祿、聞達、富貴。
孔子是一個道德先生,所以修行、習禮主題下的內容特別豐富,而我最感興趣的是謀生和處世。我們每一個主題擇其一二,來了解一下孔子對于這十三個主題的態(tài)度。
一、天命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
關于“天命”孔子其實很少提及,因為孔子敬畏天命,但并不關心天本身。他重天命,不是重天命的天,而是天命的命,即天對人事的影響。他說的命分兩種,一種是死生壽夭,性命之命;一種是窮達禍福,命運之命。孔子認為這兩種命,都是窮人力,竭智巧,但仍舊無法駕馭的東西,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所以孔子也很少說“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之事,“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
二、人性
儒家對人性的論述,我們更熟悉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性善論”強調的是在修行中喚醒每個人天生就有的善;而“性惡論”則強調后天的學習對人性的彌補和改善。在《論語》中,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性”指與生俱來的東西,孔子認為人和人,大體相近,只是后天的教化才讓他們不太一樣。而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人,特別好和特別壞的人也存在,只是特別少。比如,孔子將人的智力分為三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孔子不承認自己是上智,只能算是中人中的上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三、人品
孔子很喜歡品評人物,在《論語》中他共評價過153人。孔子的人品等級共有十二級。
1.圣人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孔子所說的圣人主要是堯舜,尤其是舜。當圣人,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天生聰明,絕頂聰明;二是有權有位,安民濟眾。
孔子不認為自己是圣人,首先孔子認為自己不是絕頂聰明的人,只是好學而已;
其次,孔子無權無位,他根本沒有能力安民濟眾,自己本身都像是“泥菩薩過江”。孔子出生于社會底層,雖是貴族之后,但他三歲時父親去世就跟著寡母孤苦度日,十七歲時母親也去世了。孔子給別人趕過車,也喂養(yǎng)過牲畜,還短暫出國問禮,返回魯國時主要潛心于治學。,一直到50歲時才獲得出仕的機會。孔子在魯國先后擔任過中都宰(相當于中都的市長)/司空(魯國的建設部部長)/大司寇等職務,并且在任職期間業(yè)績卓著,實現(xiàn)了魯國的復興。但是魯國復興讓臨近的齊國感到擔憂,于是,他們向魯國發(fā)出來“糖衣炮彈”(美女/駿馬/珠寶),魯定公被成功“擊中”,開始整日沉迷于女色歌舞聲中,漸漸疏遠了孔子和諸大臣。對此情景,孔子深感失望,于是他離開了魯國,開始自己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國的生涯。孔子做官4年。
2.仁人
上一則中有說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能做到推己及人,把自己的愛推廣到自己身邊。仁者只關注“人”,而不涉及“民”,安民是圣人的事。這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人”和“民”的不同:
《說文解字》上說,天地之心為人,沒有教養(yǎng)的人為民。所以在當時“人”就是上流社會的那點“人”,范圍相對較小,而“民、眾”的范圍更廣,只有有權勢地位的帝王,才有能力安民濟眾,成為圣人。孔子從來都不說自己是圣人,因為孔子無權無位,根本不可能拯救天下蒼生。孔子贊美、敬畏堯舜這樣的圣人,但絕不敢自比堯舜。
孔子也不承認自己是仁者,他認為的仁者只有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齊和管仲。
3.有恒者
有恒者就是有恒心的人,孔子認為自己是有恒者,我們也都知道他所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4.善人
“善人”就是好人,但“善人”不是一般人,是統(tǒng)治者。因為在《論語》中與“善人”一起出現(xiàn)的是“善人為邦”,“善人教民”。
5.賢人
賢人就是有德能而特別優(yōu)秀者。孔子崇尚賢人。他所稱的賢人也只有四位,分別是伯夷/叔齊/柳下惠和顏回。其中,顏回是孔子的學生。
6.成人
成人就是完人,全才。在《論語》中只出現(xiàn)一次。
7.君子
“君子”是《論語》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個詞。因為“君子”是比較容易實現(xiàn)的一個目標,孔子教書育人,直接目標就是培養(yǎng)君子,凡是好學生,都有可能成為君子。“君子”在當時社會是具有雙重含義的,一是指身份,有貴族身份就可以成為君子;二是指道德,即使沒有貴族身份,但通過學習,照樣有道德學問,也是君子,比如孔子和他的大部分學生都來自社會底層。我們現(xiàn)在流行的“偽君子”一詞,指的就是空有貴族身份卻沒有道德品質的人。
8.士
士與君子直接有關。我認為“士”就是在成為君子之后,在社會中積極實踐的人,所以才會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9.大人
在《論語》中只出現(xiàn)一次,泛指身份高貴者。
10.野人
古時有國野之分,國是國都,野是鄉(xiāng)村,君子居住在城里,野人住在鄉(xiāng)下。野人和君子為反義詞時,指他們出身不同;如果從道德品質來說的話,君子的反義詞是小人。
11.鄙夫
鄙就是更為偏遠的鄉(xiāng)下,比國周圍的野地位更低。鄙夫也比野人更難聽,甚至有貶低對方智力的含義。
12.女子
自從進入男權社會之后,女子的地位不能說是一落千丈,而是完全就沒有地位了。孔子將女子和小人歸為一類。我覺得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矛盾。小人是沒有道德的人,女子和小人為一類就是說女子無德了,但是在后世又一直鼓吹“女子無德便是才”。從中可以看出,古時那字把“德”這種美好的東西是據為己有的,他們并不希望女子有德。
四 ?歷史
孔子是復古主義者,他贊美夏商周三代,最為偏愛周。他崇尚周禮,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回到周朝時候,恢復周禮,拯救當時禮樂崩壞的社會。他為此還專門到周朝問禮于老子,而當孔子在齊國聽到正宗的《韶樂》時,竟欣喜不已而三月不知肉味。
五 謀生
其實,孔子在《論語》中根本沒有講到過如何謀生。李敖曾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拙于謀生,急于用世。而這就是孔子的遺產。在《論語》中,除了做官食祿,其他都不考慮,當兵/種地/做工/經商,一樣也不能干,寧肯粗衣惡食,挨餓受凍。所以孔子常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而孔子稱贊顏回時,也是因為顏回即使粗衣惡食,也一心向學。
六 ?處世
孔子認為,世道好,要出來做官;世道不好,要明哲保身。既不合作,也不抵抗;既不自尋短見,也不鋌而走險。這是他的處世之道。孔子曾說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孔子對于當時的隱士很尊重,但隱士對孔子卻極為不禮貌,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孔子雖說“無道則隱”,但是他就恰恰生活在無道的時代,可是孔子并沒有做隱士。孔子可以不做官,但他一直都在積極地想要改變當時的亂世,一直在不停地嘗試,甚有不撞南墻不回頭之勢,所以隱士們覺得他特自討沒趣。
七 ?修行
孔子是道德先生,他教育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君子,也就是成為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所以關于修行的內容也是《論語》中最主要的部分。
孔子所講的德行,包括:仁,義,孝,友,忠,信,寬,恕,恭,敬,讓,敏,惠,中庸,為尊者諱,反對鄉(xiāng)愿。
1 仁
《論語》的核心是“仁”,簡單來說就是“仁者愛人”,愛人就是推己及人,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這就是仁的本義。
2 ?義
義者宜也,是行為的尺度。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可見,義是君子行為的準則,標準,是對勇的約束。
3 ?孝
孔子的治理之道是以孝為本。孝,第一是孝順,就是事事順著父母,絕對不可違背;第二是孝敬,第三是孝養(yǎng)。敬和養(yǎng),更重要的是敬,只養(yǎng)而不敬,與牛馬就沒有不同了。當然孝還包括孝悌和孝友,就是對兄長的尊重和對朋友的友善。子夏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就是孝悌之道的推廣。
4 ?友
友道是孝悌之道的推廣,其實也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
5 ?忠
魯定公曾問政于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忠,簡單說,就是盡心盡意。忠是與人交往,為人處世之道,屬于社會關系。雖是事君之道,但也包括與其他人的相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君臣之間的忠是對父子之間的孝的模仿,所以忠孝不能兩全時寧可舍孝,這是后人的說法,孔子不這樣講。
6 ?信
信,簡單說就是說話算話。孔子曾說過,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所以信使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礎。在《論語》中,孔子關于信也講了幾十條之多。
7 ?寬
8 恕
在孔子這里,寬與恕并不是一個意思,我們今天所言的寬恕,其實是一個偏義副詞,只有“寬”的意思,寬,解釋為寬容和原諒,而“恕”則是將心比心。孔子說“寬則得眾”是說寬容和原諒可以獲得更多人心,但是這不等于“恕”,恕強調將心比心,遵循的是對等原則,就是說別人不應該把他的想法強加于我,我也不應把我的想法強加于別人。所以孔子反對“以德報怨”,主張“以值報怨,以德報德”,即以怨抱怨,以德報德。恕,絕不是原諒。
9 ?恭
10 敬
子謂子產:“君子之道有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
恭與敬雖相似,但我們從上一則也可以看出其不同,恭主要指人的儀容/行為謙恭有禮,而敬則是指待人接物很誠懇,工作態(tài)度很認真。
11 ?讓
讓就是禮讓,我們熟知的孔融讓梨就是讓最好的體現(xiàn),溫良恭儉讓也是五種美好的品行。
12 ?敏
敏就是辦事勤快。是人在行動力方面的一種表現(xiàn)。子曰:“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多做少說自古以來就是對于君子言行的一種要求,所以哈姆雷特出現(xiàn)在英國,如果是中國的君子,肯定會說“to do!"
13 ?惠
惠就是施惠于民,這也是孔子對于當時當權者品行寄予的美好愿望。
14 ?中庸
所謂“中庸”就是恰如其分,《論語》中只有一兩句談及,說“中庸”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品格。
15 ?為尊者諱
為尊者諱就是古時的避諱,和孝道有關。
16 反對鄉(xiāng)愿
鄉(xiāng)愿就是一鄉(xiāng)之內,誰都說好的好好先生。這個詞明褒實貶,所謂好好先生,是曲阿于俗,不問是非曲直,一切聽群眾,一切聽輿論,大家說好,他就說好,從來沒有自己的主張,因此大家也都說他好。但孔子不是這樣的,他從來不迷信群眾和輿論,認為鄉(xiāng)人說好也未必是好,鄉(xiāng)人說壞也未必是壞,,如果是好人說好,壞人說壞,那么反而可能是真好,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堅持獨立見解的精神,恰恰也是知識分子身上最為可貴之處。正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八 ?習禮
《論語》中所講的禮,大都是泛泛談禮的用處。“禮”是一種規(guī)范和要求,其實主要體現(xiàn)當時等級社會的尊卑/長幼,是維持當時社會穩(wěn)定有序的重要根基。孔子強調“禮”的目標就是和,和諧,而不是同,平等。借等級,立秩序,就是和,所謂和諧,就是借禮來戒指和維持不平等。但這恰恰是方式社會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礎,“不學禮,無以立。”在當時想要破壞這種和諧,追求人人平等,就是以下犯上。
九 ?治學
孔子治學,主要是學文。通過學文,習禮/求道。學文,主要是學六藝類的經典,特別是《詩》/《書》。孔子是一個十分好學的人,孔子曾自己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所以關于學習,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學習方面,孔子強調博學/強調學思結合/強調溫故知新。
十 ?施教
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有個職業(yè)教師,擁有子弟三千,七十二賢人,他教學生,特點有三:一是有教無類,不講出身;二是啟發(fā)式,循循善誘;三是針對學生的缺點,因材施教。
十一 ?干祿
孔子是個熱衷于政治的人。他主張以德治國,以加治天下,小道理管大道理。孝道和從孝道生發(fā)的綱常倫紀,是他施政的基礎。他的施政綱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前面說到,孔子雖然是有教無類,但是他辦學不是為了開啟民智,而是為了培養(yǎng)一批苦孩子,讓他們習周禮,能夠繼承三代的貴族文化。
孔子認為學習是為了干祿,讀書一定要做官,如果學了半天,沒有官做,那就是終生遺憾。孔子年幼時混跡于底層社會,多能鄙事,但是孔子是瞧不起這些事的,他更喜歡貴族生活,喜歡貴族中的古老文化,古老道德和君子風度。所以孔子認為文德重于武功,強調以德治國,以禮治國。
十二 聞達
聞達說的是名。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知識分子好名,孔子也不例外。聞是虛名在外,達是名至實歸。孔子更看重達。孔子最怕的是死后不出名。《論語》開篇即言“人不知而不缊,不亦君子乎?但其實孔子可能不會因此怨怒惱恨,但一定會水落害怕,否則他也不會時常唉聲嘆氣,說什么“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至少,孔子還是希望自己死后能有好名聲。
所以說《論語》不虛偽,孔子也是一個人,雖然在很多方面他都能以君子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但終究是有人味的。
十三 富貴
孔子想做官,但沒有機會,又拙于謀生,不會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富貴于之而言,也只能是浮云了。所謂安貧樂道,是說即使貧窮也必須安于此,并且快樂地去追求道。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常常被說為窮酸。但是,我們會告訴自己,我們的精神很富有。
最后,我還想簡單說一下孔子在我心中的一個形象。孔子既是喪家犬,又是大英雄。有人說孔子是堂吉訶德,毋寧說堂吉訶德是西班牙的孔子。孔子55歲時離開魯國,帶著一眾弟子開始顛沛流離。其間有外人的不解,也有弟子們的質疑。但孔子都堅定著自己的志向一直走下去。
1 喪家犬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白話文的意思是:
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們走失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鄭國人有看見了就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采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狗。”子貢見面把原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說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2 被弟子質疑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君子固窮可以理解為(在黑暗的政治環(huán)境中)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操守,不隨波逐流。
3 ?大英雄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
子路夜里住在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看門的人問:“從哪里來?”子路說:“從孔子那里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有很多人在做事之前就會去預設困難,算計可以實現(xiàn)的幾率,然后再選擇去做或者是放棄,但是在孔子這里,卻是即使知道不可能,但是要去試一試,萬一成功了呢!
或許孔子的形象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依舊可以安慰我們,當陌生人對我們言語不敬的時候,我們可以一笑了之;當親近的人質疑我們的時候我們更要堅定信念;當我們面對渺茫的希望的時候,也絕不能放棄。知其不可而為之中,包含著的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