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費愚仆漏之問1,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帝曰:大矣。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經有也。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若此問者,無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于目,有亡,憂知于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于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于心精,上不傳于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雷公曰:大矣。
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2,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陽并于上,則火燭光也;陰并于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于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注釋】
1、費愚仆漏之問:愚昧淺陋的問題。
2、志悲者惋:志悲則凄慘之意上沖于腦,志去目則神不守精,涕泣出矣。
止一箴言
1、夫心者,五臟之精所居,神明之所舍也。故息怒悲哀出者,心也。五臟之精所以守者,神也。心神不守,則五臟之精無以守,五臟之精不守則厥。厥則逆,逆則上氣不下,下氣不上,腎氣不上則厥,厥則下寒腫,心氣不下則厥,厥則神明不舍,腎之精,心之神不相持,腎精不藏,心神不守則涕泣出焉。泣而不涕者,不悲也。精神各守其位,故雖泣而涕不出是也。
參考書目
1、李志敏 主編:《黃帝內經》,京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 譯著,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讀:《道》,http://www.lxweimin.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學》,http://www.lxweimin.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