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驢友出國旅行時常會遇到不知道怎么點菜的問題。我在北美生活多年,也還常會在菜單上看到不認識的字,甚至有時候和本地土生土長的老外同事一起出去吃飯他們也會遇到不認識的東西。身為吃貨,遇到不認識的東西總的想辦法搞清楚或者嘗一下,日積月累,一般的餐廳點菜基本上問題不大了。從今天開始新開一個專欄,分享我對北美常見英文菜單的一些認識,希望對大家有用。部分文章過去在窮游上發過,此次重貼會有所更正,更多的文章是首發。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餐的速度與激情一直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工業文明的符號。簡單粗暴如麥當勞,不但把工業化標準化的食品生產做到了極致,還跟好萊塢一樣成為了美國文化的標志。只是,你不知道的是,雖然全世界的麥當勞每一秒鐘賣出75個漢堡,但麥當勞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餐連鎖店,你更加不知道的是,麥當勞其實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分銷商和全世界最大的地產商之一。
人在江湖,不論是解決工作日的午餐還是慰籍旅人的轆轆饑腸,快餐當然是免不了的。如果快餐僅僅限于麥當勞,那說什么也談不上高大上。好在快餐還有很多選擇。
北美常見的快餐,首推漢堡(Hamburger)。這個詞通常簡稱為burger,口語中極少有人說hamburger這個全稱,即使快餐店的餐牌和正規餐廳的菜單上也常常只寫burger。初出國的人跟人說hamburger被誤會成handbag(手包)這樣的事十多年前我是親眼見過的。
細究起來,漢堡應該算是三明治(sandwich)的一種。凡是兩片面包夾一些餡料的都可以統稱為三明治,冷熱皆可。但是漢堡的定義要嚴格得多,能稱為漢堡的一定是熱食的,中間夾的也一定是由肉末做成的肉餅(patty),而肉餅通常默認為是牛肉的。除牛肉餅之外,漢堡中間還可以額外再加一些其他的餡料。芝士(cheese)幾乎是必加的,最常見的是橘紅色的cheddar cheese;有些漢堡特意造成芝士加熱后半融化的狀態,這時候一般則選用白色的mozzarella cheese或是Swiss cheese。無肉不歡類型的食客可以要兩塊肉餅,就像麥當勞的巨無霸那樣,也可以加上幾片烤得脆脆的培根(bacon)。素菜常見的有番茄(tomato),生菜(lettuce),洋蔥(onion),蘑菇(mushroom)等。還有腌菜,如酸黃瓜(pickle或pickled cucumber),綠色的酸酸甜甜的relish,很辣的墨西哥小辣椒jalapeno pepper等等。比較創新的吃法,會提供加入牛油果(avocado)、烤菠蘿(grilled pineapple)或者芒果(mango)的選項。還有醬料可以選,番茄醬(ketchup),美乃滋(Mayonnaise簡稱mayo),黃芥末醬(mustard),烤肉醬(bbq sauce),蒜味蜂蜜醬(honey garlic)等。
各種食材層層疊加,麥當勞的巨無霸只是小兒科,題頭的圖片要來得夸張得多,這是多倫多一家名為漢堡神父(Burger Priest)的連鎖店出品的一款以新約啟示錄(apocalypse)命名的漢堡。
跟漢堡搭配的通常是薯條(fries)或者洋蔥圈(onion rings),比較健康也更加美味的是紅薯做的薯條(sweet potato fries)。薯條的加料版這是在薯條上淋一些肉汁(gravy)。加拿大獨有的一款更加高大上的小吃叫做poutine,是在薯條和肉汁的基礎上再加芝士,還可以往上再加炸雞(crispy chicken)、培根、或是排骨肉(pulled pork,整架排骨烤好后把骨頭去掉只留肉)等等肉類。一個poutine其實自己就是一頓很頂飽的快餐了。很美味,至于熱量嘛,可以腦補。
與漢堡類似但更加簡單的是熱狗(hot dog),通常是街邊小攤出售。面包一般沒有很多選擇,香腸主要的選擇有普通香腸(sausage,豬肉為主)、全牛肉香腸(all beef)、波蘭香腸(Polish sausage,有點像紅腸,比較干)。小販把烤好的香腸放在面包里給你,其他的配料放在旁邊,食客自己加。除了洋蔥、relish、腌辣椒之外,通常還會有外觀和味道都類似于東北酸白菜的德國酸菜(Sauerkraut)。
前面說到漢堡只是三明治的一個分支,大量的三明治也是快餐的主力軍。規模比麥當勞還要大的連鎖快餐店非賽百味(Subway)莫屬。他家點餐現在越來越圖片化,越來越方便。第一步是選面包:白面包(white)、全麥面包(whole wheat或wheat)、多谷面包(multi-grain,他家的是9 grain)、意大利香草面包(Italian herbs)、芝士面包(cheese)等等。第一次到美國的時候在店里點餐的時候被人問”white or wheat”楞是沒聽懂,后來是看實物說話才搞明白,現在Subway把各種面包的圖片和名稱貼在柜臺上,再不會有這樣的尷尬了。然后選肉。有各種冷肉(cold cut),也稱熟肉(deli),包括雞肉(chicken,這是像火腿一樣切成一片一片的熟制雞肉)、火腿(ham)、火雞(turkey)等。也有肉丸(meat ball,一般是牛肉丸)、牛排(steak,切成小塊的牛肉)等熱的肉。然后再選芝士、蔬菜和醬料。如果不喜歡冷食,這些三明治通常可以要求加熱(heat up),店員會把做好的三明治放到一個電鐺里面快速烤一下。
意大利式的三明治也是要這樣烤一下再熱吃的,稱為帕尼尼(panini)。面包通常是方形或三角形,比較硬一些,面包里面多有香料。
三明治的一個翻版就是各種卷類(wraps),也是夾餡料,但不用面包,而是用一張圓形的大餅卷起來吃。流行于希臘、中東和其他地中海地區的皮塔餅(pita)是卷類的典型代表。常見的吃法是卷入烤肉串(skewers)。希臘的肉串叫做souvlaki,中東的叫kebab,二者大同小異,主要的區別在于希臘人在腌肉的時候會放檸檬汁而中東人不加酸味的調料,souvlaki一般來講是全肉的,而kebab有時候會在兩塊肉之間隔一塊蔬菜。這些串雞肉(chicken)牛肉(beef)羊肉(lamb)都有。除了肉還會加一些沙拉、酸菜、酸奶油(sour cream)以及醬料。皮塔餅有時候用來卷肉,有時候則是對剖開來像一個小口袋一樣把肉和菜包進去。
皮塔餅做的卷有一個特殊的類型就是shawarma。八十年代中國很多城市有一種土耳其烤肉賣,那個肉就是做shawarma的肉。一個電烤箱,中間一根金屬的柱子,肉一層一層的掛在上面形成一根巨大的肉柱,柱子順時針方向緩慢地轉動,肉在上面烤得滋滋冒油。吃的時候師傅用一把長刀割下若干數量的肉裹在皮塔餅里面。
另外一種十分流行的卷是墨西哥burrito。做burrito用的面皮稱為tortilla,跟pita不同,tortilla是沒有發酵過的,一張薄如紙的皮而不是像pita那樣的小面餅。卷的內容除了有各式肉類之外,必不可少的是要加入一些米飯和一種大大的紅紅的豆子。醬料也不同,墨西哥醬料叫做salsa,有不同的辣度,基本不辣的叫mild,中辣medium,辣的叫spicy。
吃快餐最要緊的是快,高峰時期排隊是讓人厭惡的。車輪上的美國加拿大,快餐店常有不用停車就可以買到食物的drive through,車在一個大大的菜單顯示屏前面停下來,通過對講機向服務員點餐,開到前面一個窗口就可以付賬取到食物。方便是真方便,快餐的功能性也凸顯得無以復加。
今時今日互聯網+的時代,快餐怎么能沒有一個APP?個人感覺多倫多目前最好用的點餐APP是RITUAL。至少在我上班的金融區,目測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快餐檔口已經使用RITUAL,點好餐以后在APP里面用信用卡付款,店家會反饋給APP備餐所需要的大概時間,然后APP或根據你的位置距離餐廳的距離發來短信提醒你什么時候該出發去取外賣。當你繞過午餐高峰時間排長隊的人直接奔向柜臺拿走外賣的時候,自我感覺一下子就在別人的目光里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