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應該還是學齡前吧,外婆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一個餐廳很厲害,門口掛了無數的招牌吹噓自己什么菜都會做。有一天來了一個吃飯的老頭,點了一道“空心湯”,跑堂的為難了,問了廚師和老板都不知道空心湯怎么做,只得央求食客指點。食客說你們把門口那些夸大其辭的招牌都摘下來我就告訴你們,老板無耐之下答應了。老食客揭開謎底,其實很簡單,用面皮像包湯圓一樣把冰塊包在里面做成一個個丸子,放湯里煮,冰塊化了水滲到面皮里面,丸子就變成空心的了。外婆說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是人要謙虛,不要自以為什么都懂。
然而對我來說,這個故事更重要的意義是它在很長的時間里影響了我對“空心粉”這個詞的理解。知道“空心粉”或“通心粉”這個詞至少比我見到真正的pasta要早十幾年。在這十幾年里我一直以為空心粉是一個中空的球狀面團。第一次見到spaghetti的時候我驚訝無名,無法想象這個和我們中國人平常吃的面條長得如此之像的pasta在它苗條如斯的外表之下怎么能容納一顆寓意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空心”。
意大利面也是面條的一種。面條的英文單詞是noodle,這個詞泛指一切面條,但現在在北美很多時候被用來表示亞洲面條,包括中國面條(Chinese noodle)、日式烏冬(Udon)、泰式米粉(Pad Thai)、越南米粉(Pho)等等。其實noodle是一個比pasta更大的概念,幾乎一切煮來吃的面食都可以稱為noodle,pasta也是noodle的一個子集。最早的noodle無疑是中國發明的,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2002年在青海省民和縣的喇家村考古遺址中出土了一個密封容器,形似拉面的面條在半真空狀態中得以保存完好。到了宋代,面條已經正式稱作面條,而且吃面的方法也跟今天很相似,除了煮,還出現了炒、燠(燜)、煎等做法,面上還開始加澆頭。相對而言,noodle在歐洲的出現要晚很多,大約是在中世紀才由中東傳入意大利,有證可考的類似現在的pasta的意大利面最早出現在13~14世紀。
Pasta是意大利面條的統稱,有空心的也有實心的甚至還有包餡的,我沒能考證出來pasta最初為什么被譯成空心粉,也許空心粉這個中文名詞最初只是指penne、macaroni等空心的面條,后來才慢慢被用來泛指所有意大利面。意大利語的pasta來自古希臘語,原意是麥片粥。其實它和英語中大家最常用的copy / paste的paste是差不多,指的是水和粉末混合成的糊——不是麥片粥,那就是面團了。如果參考一下另外一類食品pastry就會發現這兩個詞的詞根是相同的,都是指的面食。Pastry是油酥面皮烤制的糕點,pasta則泛指煮來吃的面條。
去意大利玩的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聽聽Rick Steves的廣播節目,對景點有很好的文化背景介紹。有一期節目介紹意餐,里面講到各種形狀的pasta各有不同的醬料(sauce)與之匹配。就像中餐的刀工,切絲切片切塊,大小厚薄長短,不只是為了好看,在烹調技術上更是各有作用。到意大利特意去當地人的超市看了看,日常食用的pasta種類的確比在北美所見要多,不過最常吃的也還是有限的幾種。
長形的pasta長得就像中國的面條,有很多種,長短粗細不一,各有不同的名字,有點像在蘭州吃拉面,由粗到細有粗、二細、三細、細、毛細等不同的名稱,按形狀還有大寬、寬、韭葉、蕎麥楞等說法。最常見的長條pasta就是spaghetti,細長,呈棍狀,通體黃色。一般來說spaghetti配番茄醬(tomato sauce),但是地道的意大利餐廳每家都有自己用新鮮番茄或者sun-dried tomato(太陽曬干的番茄)調制的醬料,絕非用溫室番茄和化學成分做出來的美式ketchup可比。番茄醬以外,還可以加肉醬(meat sauce),比如Bolognese sauce就是一種在番茄醬里面加入豬肉或牛肉末炒制的醬料;加意大利辣香腸(Italian spicy sausage);或者加肉丸(meat balls)。做好的面條上桌以后,服務生會根據客人的要求灑一些現磨的芝士屑(grated cheese)在上面。
Vermicelli跟spaghetti差不多,略粗一點,按美國全國意面協會制定的行業標準,vermicelli的直徑為2.08~2.14毫米,而spaghetti為1.92~2.00毫米。吃法差不多。北美的中餐、越南餐,很多把米粉譯成vermicelli。隨著混搭(fusion)的盛行,有的西餐廳也會用中國米粉來做一些菜,不過通常菜譜上會有很顯著的區別,不會和意面里面的vermicelli搞混的。
另外一種常見的跟spaghetti很類似的面條是linguine,跟spaghetti的圓棍狀不同,linguine是扁平的。吃法也有所不同。Spaghetti多數是配用番茄醬做底的紅色醬料,而linguine則既時常配以海鮮。Linguine with clams(蛤蜊)就是比較清爽的一道意面,一般不放很多奶油(cream)或黃油(butter),而是以橄欖油加一些香草(herbs)作調味,配上新鮮的蛤蜊。
當然spaghetti也可以不用番茄醬,Carbonara就是。加雞蛋、培根(bacon)和芝士。Carbonara也可以用fettuccine來做,是一種比較寬的扁平狀的面條。北美餐廳里面最常見的fettuccine的做法是用alfredo醬,白色的醬,以Parmesan cheese和butter炒成,一般加入白肉,雞chicken、蝦shrimp或者其他海鮮。
吃這些長條的意大利面有點挑戰性。中國人吃面用筷子挑起來送一點到嘴里,然后用嘴把面吸進去。用刀叉吃這種東西不是那么方便。當然也可以同叉子挑個頭放進嘴里吸,但吃相有點不雅,一般的餐廳自己吃沒什么問題,如果在高檔一點的地方或是跟重要的客人吃飯,這就有點難看了。不難看的吃法是把面條繞在叉子上再送進嘴里。有些餐廳上spaghetti的時候會給你個勺子,這時候就可以放棄刀轉而右手拿叉左手輔之以勺。
最有挑戰性的還不是spaghetti,而是它的近親Bucatini或者Perciatelli,這種面條從外面看跟spaghetti差不多,但它是空心的。做這種面需要比較多的汁,因為會被吸進長長的管子里面,吃的時候就麻煩了,一不小心汁就是漏出來甚至濺到身上。前幾天跟一位同事聊天,她男朋友是意大利人,有一次去他家吃飯事前知道是吃bucatini,還特意在家練習了好久。
這件事也說明bucatini這種東西并不常見,反正我是沒吃過。空心的pasta最基本的是penne,圓筒狀,大小長短接近鋼筆帽。Macaroni是一個彎曲的管。這兩種面也是百搭,配什么料都可以,快餐的吃法就是往預先煮好的penne或macaroni上澆一勺番茄醬或肉醬。Rigatoni是相對少見的意面里面比較多見的一種,比較粗的管狀,像小號的天然氣橡皮管那么粗,配重口味的番茄肉醬。
異形的意面最常見的是bow tie,蝴蝶結,意大利文叫fafalle(較小)或farfalloni(較大)。Conchiglie是海螺狀的,有時候面里面加入番茄汁成為紅色,加墨魚汁成黑色,或者加菠菜汁成綠色。螺紋狀的是rotini,在北美的餐廳里有時候叫corkscrews。
還有幾種包餡的pasta,其實已經不是面條了,而是像餛飩。最常見的是ravioli,半圓形、方形、三角形都有,中間包入芝士、蘑菇或肉末。另外一種是gnocchi,里面包的是土豆泥。吃的時候一般是煮熟以后加入比較重的cream炒。也可以做成baked,煮好以后加芝士,放烤盤里面烤。
千層面Lasagne也是烤出來的。很寬很寬的面條,一層面一層肉醬芝士的鋪疊起來,烤,香啊。我在北美吃到的lasagne都是用番茄醬的,只在意大利吃過不加番茄醬的lasagne,不可對人言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