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咖啡有點上頭,現在耳朵里像是裝了一臺老式收音機,一直搜不到臺。
今天是中元節,晚上回家的路上,看到很多人在路口燒紙錢。那一剎那我有點恍惚,好像回到了很多年前的老家。以前住在三環邊上,街道辦管理很嚴,加上外來住戶并不多,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場景。之前就聽老媽說,附近她遇到的小區鄰居,外地人很多,想想今天的場景,倒也合理。
老媽是個守規矩又膽小的人,所以到了北京,就從來沒有在中元節燒過紙錢,前幾年每到這個時候,都要拜托老家的姨媽和姑姑替我們去祭奠,還要特意發紅包,否則覺得心不誠。時不時還會念叨幾句:等我們這輩人都不在了,大概這個習俗就沒有了。語氣里滿是遺憾。
我們家雖然大多都是黨員,但也不是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我從小也經歷了一些不能解釋的巧合,加上本身就接納各種流派,對于迷信相關的活動,我差不多是不反對也不主動的態度。當旁觀者見識得多了,也漸漸看出點不同來。
大多數活動,其實都是活著的人的心里安慰。寄托思念,寄托希望,凝聚家族,這也算是集體無意識的一種吧。這些活動也在隨著時代「進步」:流行掃墓時獻花(我小時候是沒有的),紙錢的花樣越來越豐富,算卦先生可以用微信視頻接活,等等。
不論是形式還是態度,大家都開始變得更加包容,會開始說:心意到了就好。所以,我們這些遠在他鄉的小輩不出席也都會理解,長輩們也樂意代勞。祭奠流程也不再那么一板一眼,氛圍也不那么悲傷嚴肅了。像是這次舅舅和姨媽去給外公掃墓,姨媽替我們幾個小輩許了一堆愿望,拜托外公保佑,沒想到表哥在旁邊吐槽了一句:你給我爺安排的任務也太多了吧?大家都哭笑不得。雖然我不在現場,但想想那個畫面,不知怎么,就覺得溫馨。思念和紀念換了一個樣子,親情總是沒有變。
集體無意識往往在非常重要的時刻,影響了歷史的選擇。最近世界上發生了很多被網友稱之為「有生之年系列」的事件,但回望歷史,每一件似乎都不那么陌生。西方世界沒辦法理解中國,因為,就好像他們不能理解中國父母會自愿甚至主動照顧孫輩,不能理解春運的存在一樣,他們也想不到,中國人腦子里有一個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的信念:一家人就是要在一起。年輕的我們可能時常覺得被這個觀念捆綁束縛,但這個觀念也保護著我們走了很遠。就好像家庭對我們的意義一樣,有時是牽絆,但更多時候,是鎧甲。
我感激愛我的「鎧甲」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