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每周一篇的讀后感已落下好幾篇,總是為自己的不寫找借口:工作忙、沒時間、等明天再說吧,結果一拖再拖。想想真是慚愧,因為每次的讀書總會讓自己有一點在教育上的一點心得。這段時間思想有一點悲觀了。因為很多時候讀書和現實是截然的不同。回想這段時間落下的真正原因一是思想懶惰在作怪,另一個原因主要是面對現在的學生很無奈,不知道從何下筆。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學生的身體健康與精神生活。他不允許學生在學校的五六個小時后再花四五個小時去做家庭作業(yè)。蘇霍姆林斯基說:“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精神生活,我們不允許教師熱衷于‘求效率’、‘快速’的教學方式。不允許把孩子的頭腦看作是能夠無休止輸入的電子產品,孩子是活人。他的腦是極其精細嬌嫩的器官,需要細心審慎的對待”。在我的教學中,也曾多次秉承著這種教育理念,爭取讓學生健康、快樂的學習。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農村的孩子,家長根本不注重學生的學習,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漠不關心,學生基本上是由祖輩照顧吃喝,對學生的成長也是一味地嬌慣,學生的教育完全靠學校,導致許多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態(tài)度,沒有學習的動力,學習狀態(tài)非常差,在學校里,老師們使出各種方法來提高成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任課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孩子們的教學成績,只能花時間來給那些后進生開小灶,常常把學生擠得沒有玩的時間,學習差的學生甚至被語、數、英老師叫的暈頭轉向,不知道該聽誰的話。因為在學校里,如果對那些不自覺的學生,老師們不采取強硬措施的話,他們根本是不把學習當回事。成績只會越來越差。如果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學習,有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這樣的教育方式存在著很大的隱患,這樣長期下去,我們的教育是走不遠的。但是,學校要學生的成績,我們不逼學生又能如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他們的學校里沒有差生,我也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到底是自己的教育方法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學生的健康問題。我認為學生的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又包含心理健康。如果一個孩子的心理不健康的話,他的學習成績很難提高。
我班的一個孩子父母離異,跟著母親來到另一個家庭,母親又生了兩個妹妹。這個孩子地位的特殊性導致他在學校里很不討老師喜歡。每天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剛轉到我班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做壞事,對老師的教育也是聽聽而已。我曾多次和他聊天,想走進這個孩子的心理。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如今時間長了,孩子的壞習慣是好一點了,壞事也做得少了,但是他對待自己的學習也是完全靠心情。面對這樣的學生我有時候也很無奈,靜下心來想一想,沒能走進他的心理或許是我的功夫還沒有下到位,方法還有待改變。
教育的書籍很多,教育的方法也很多,但是面對各種類型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從來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從來沒有可以完全復制的教育方法。我們只有在學習中因人而異,在學習中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探索,在教育的路上一路學習,一路實踐,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