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最關鍵的事清心寡欲”,就養生這兩個字,就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的根源。既然憂慮私欲滅于東而生于西,不如私欲原本就沒有出現,即使私欲在萌生,就及時將它扼制在未萌之先。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良知只有一個,他自然分辨善惡。良知原本是寧靜的,原本是充滿生機的。只要一心在良知上,從頭到尾,無始無終,就是千念不滅,后念不生。仁、義、禮、樂、名、法、刑、賞,都是五帝時治國的辦法。用仁引導,用義安定,用禮行事……。但是,用仁能廣泛地教化、引導人,同時也能產生偏私;用義可以樹立節行,同時也能形成虛偽;用禮可以使行為恭謹,同時也能造成怠惰;……所以,陽明先生一再強調在“知行”上下功夫,認真體察知行的本體。
樂是心的本體,雖與七情的樂不同,但也不在七情的樂之外。圣賢雖有真正的樂,然也是普通人所共同具有的,只是普通人有了這種樂,自己卻不知道,相反,他們還要自我尋求煩惱憂苦,自己糊里糊涂地舍棄了這種樂。即便在煩惱迷棄之中,這種樂也未曾消失。只要一念頓悟,返求自身,與本體相同,那么,就能體會到這種樂。君子之樂,樂在能得到自已所追求的道義,而小人之樂,則樂在得到自己所追求的欲望。用道義來制止欲望,就能樂而不亂,是真正的君子之樂;在欲望中追求娛樂,就會使人傷感而忘卻道義,終歸是樂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