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養生把清心寡欲作為要點:養生確實帶有私欲存在,修煉圣學,一定要讓自己的心存然天理,而沒有一絲人欲的私心,在私心還未萌芽之前就防止,在剛剛萌芽時就克制它,非這樣不可。
十二、不思善不思惡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許只有這句詩才能貼切的解釋越學越糊涂的現象。已經知道本來面目是良知了,卻還要下功夫,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已經知道致知的功夫了,卻還在因失去良心找產生良心的地方而思致知之功,有點狗追尾巴的意思。良知本是寧靜的,本是充滿生機的,卻要求寧靜,卻要去生機。也許這是求學必經的某個類似于騎馬找馬的困惑的階段。
十三、戒懼克治:去人欲存天理,諸多的細枝末節支離破碎的疑問,歸根結底來自自私自利,刻意追求圣人之所謂率性而為也是道,在于生而知之,純乎天理,自然而然,發而中節。而學者之所以自私自利,刻意追求,還是私欲未去,天理未純,為圣人之志立了。悉心培養本原,莫問細節,不分散精力也是求圣的功夫。
十四、質美者明得盡,渣滓變渾化:良知本來是明澈的,氣質不美的人渣滓多,障蔽厚不容易啟迪其明澈;氣質美好的人渣滓本來就少,沒有多少障蔽,稍加致知的功夫,自己的良知就自然晶瑩明澈。一點點渣滓就像燙水中的浮雪,怎么能作為障蔽呢?一句比喻和反問,將本質好的人良知被私欲蒙蔽少而容易致良知,解釋得一清二楚。
十五、天性只有一種仁義禮智是天性的性質,聰明睿知是天性的資質,喜怒哀樂是天性的情感,私欲、外氣是天性的障蔽。資質,有清有濁,所以情感有過有不及,而障蔽有深有淺,私欲和外氣是一個病根的兩種病法痛法,并不是兩種病。良知在人的心中,不但圣賢如此,一般人也無所無不如此。如果沒有物欲的牽制蒙蔽,只要遵循著良知的自然生發流露去做,就沒有不合道的。所謂生知安行中的知行二字也就是用功而言,知行的本性就是良知良能,從本體角度說,哪怕是困之勉行的人,也都可以稱作生知安行了。
十六、樂是心之本體:每個人都有快樂的本心,只不過被蒙蔽罷了,憂愁迷茫甚至丟失,有的還故意找樂子,估計也不過是短促膚淺之樂。真正的快樂就是要一念明覺,反身而減,就能感覺這種本體的快樂了。這種一念明覺反身而減,就是發自內心的長久體驗,就像笑佛之笑口常開,明明有快樂之中,卻因為物欲蒙蔽而去尋找快樂,不是騎驢找馬嗎?
十七、明鏡:圣人致知的功夫是至誠無息的。圣人良知的本體皎潔如明鏡,全無絲毫蒙蔽。明鏡反映外物美得就美,丑的就丑,一經映照就都顯其真面目,這就叫做生其心。而美的就美,丑的就丑,一經映照卻不留污染,這就叫做無所住,致知之功,猶如病根在身之人服藥調理之功,不分有事無事,至誠無息,才能達到健康或成圣的最終目的。
十八、陸元靜知到良知卻不相信良知,才會產生如此多的疑問。良知之學是踐履之學,格物致知,至誠無息,而不僅僅是學習致良知的這套理論或學術,并且糾纏討論細枝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