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于七情之樂,而亦不外于七情之樂。雖則圣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 ? ? 孔子顏回的快樂與我們常人的快樂有什么區別嗎?陸原靜這一問也令我困惑不已!而陽明先生的回答更是讓我訝異:真沒想到,簡簡單單的一個“樂”字竟能上升到如此深刻的哲學高度。
? ? 先生認為,圣賢雖有真正的樂,然而也是普通人所共同具有的,只是普通人有了這種樂,自己卻不知道,相反,他們還要自我尋求煩惱憂苦,自己糊里糊涂地舍棄了這種樂。即便在煩惱迷棄之中,這種樂也未曾消失。只要一念頓悟,返求自身,與本體相同,那么,就能體會到這種樂。
? ? ? ? 圣賢之樂,樂在能得到自己所追求的道義、天理,只要自己的行為合乎天理,就心安理得。而常人之樂,則樂在得到自己所追求的欲望。用道義、天理來制止欲望,就能樂而不亂,是真正的圣賢之樂;在欲望中追求娛樂,就會使人傷感而忘卻道義,終歸是樂的反面。
? ? 顏回,一無著述,二無顯功,卻位列圣班,個中緣由,能不令人深思?顏子身處陋巷,卻怡然自得,即便居鐘鳴鼎食之府,也會坦然處之,心靜如水。這不僅僅是心態的問題,因為顏子之樂,是心之本體之樂,是生命之樂,無關乎榮辱,無關乎私欲。
? ? ? 而我們這些世俗之人,常常被物欲所縛,誤認為物質的滿足能彌補精神的空虛,而精神越空虛,越尋求物欲的快樂,如此循環往復,人生中許多真正的快樂被遮蔽和掩蓋了。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人與人之間的真心笑容少了,忙碌和焦慮多了。不僅如此,自我也變得不再獨立。生活中缺少了恬淡的微笑,匆忙的腳步掩不住內心的空虛。我們把生活欲望的滿足當作快樂之泉,而忽視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心之樂。? ?
? ? ? “樂”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狀態,而人從中所獲得的則是精神境界向世人敞開的一種澄明,獲得了真正“詩意地棲居”的快樂。讓我們回到至美至善的真樂境界中。就像錢穆先生所說的:“能疏于物而親與心,乃得孔子仁智之大義,而人生樂處亦在是,人生真處亦在是。”讓人的心靈回歸心靈,讓人的目光真誠相對,就能在生命的每一段時光中找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