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8月中旬起,開始重新閱讀米蘭?昆德拉的經典作品,沒想到這一個開始,竟然到今天還沒有結束的跡象。
這次接觸的第一本是《生活在別處》,完成的時間跨度是從去年的8月16號到10月15號,整整兩個月,對我來說,初讀加復讀,總共兩遍,用時兩個月不算長,畢竟是一字一句的仔細閱讀。
當時讀得確實認真,理解得也深刻,便更加興趣盎然。惟一的遺憾是當時還沒有進入簡書,所以沒能系統地來同步寫這本書的讀后感,只是把感想隨手零碎地記在了書中夾縫間了。
因為沒有看夠昆德拉的書,緊接著我開始了另一部作品《不朽》的精讀。這本書在2016年看過,但是也已經印象淡漠了,所以從10月16號起重啟此書,依然是連續精讀兩遍,時間持續到今年2月21號,跨度之長,可謂比蝸牛還慢。
當時,正值剛剛接觸簡書,于是在簡書里發布的很多文章都或多或少能看到《不朽》或者昆德拉的影子。我最喜愛也自認為寫得還不錯的一篇《阿涅絲和她的父親》便是取材于此。這篇文章于今年1月1號在簡書發布,于我,是不是一種新年美好的預示呢?
《不朽》自然而然成為我所閱讀的昆德拉書籍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了。有它蛛絲馬跡的文章在簡書里不下一二十篇,因此復讀完成時的2月21日那天,我在簡書上寫了一篇《不朽》小結。詳細列出了簡書中和《不朽》有關的文章。
隨后,于當天開始了第三部《無知》的閱讀,這本書只能算一部中篇,也是比較好理解的一部,讀起來非常流暢,到3月18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兩輪精讀后,成就了一篇上榜文《無知:回歸之痛》。本篇成為我被簡書伯樂選中的長篇上榜處女篇,當時列榜11,于我來說,可算是不小的成績,受到肯定,非常開心。
隨后的3月19號,在糾結了很久之后,我開始了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精讀。之所以糾結,是因為這是我十多年前接觸昆德拉的第一部作品,當時已經讀過兩遍,印象深刻,并由此喜歡上了作者,從而將其作品排入我的閱讀書單中。而這次如果再重新開始,是不是有點浪費時間呢?
但是,真心想知道數年后,我對此書是否有新的理解和認識,最后決定把它當成新書再來接觸一遍,畢竟此時我感覺昆德拉的書于我已不是那么晦澀難懂和找不到門道了,他的寫作風格、文筆以及寫作背景和他要表達的主題、甚至小說里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我幾乎已了然于胸,于是從3月19號開始,直到最近,我終于完成了這部代表作的精讀,仍然是不間斷地連讀了兩遍。
當然,如果現在讓我來介紹的話,我自認為已經不再像初次接觸那么震撼了,這本書其實未必比《生活在別處》和《不朽》更好看,后兩本我更喜歡。
總之,從去年8月到今天,我一連完成了這四本書的初讀+復讀的閱讀過程,對自己還算滿意,雖然速度慢了些,但昆德拉的書從來是讀不快的。因為,以小說冠名的昆德拉作品,其所有的小說情節其實都是散架的,零星地散落在書里的邊邊角角,需要你自己去串聯起或完整或碎片的故事,因為作者醉翁之意不在講故事,而在于從字里行間向讀者傳達他的生活觀,人生態度和他的哲學思想。
一句話,這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深刻、有思想、特立獨行、不拘一格。一旦你被他的書吸引,便會深深愛上且欲罷不能。
我的閱讀還會繼續,因為手頭還有他的《玩笑》和《好玩的笑》,這些于我都是新作品,之前都沒有讀過。因而,我期待滿滿,這些作品里又會展示一個什么樣的新世界呢?
我讀書屬于長情之人,一旦喜歡某個作者,就會連續多讀幾本作品。而昆德拉有那么多經典之作,更不能蜻蜓點水。不潦草、不圖快,邊讀邊思考,一切慢慢來!結結實實地讀到每一個字,理解每一句話,思考每一句背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