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希特勒被打敗后,很長一段時期內,說德國話和做德國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根本不受人待見。
阿涅絲的父親作為生活在瑞士的一個德國人,也必須低眉順目,把自己隱藏在不被眾人看見的角落里,他希望沒有人注意他、想起他。他不想讓人記得他是德國人,更不想被人在背后指指點點。想起祖國他會心痛,想起家鄉他會渴望。
但是又能如何呢?歷史不會給戰敗者任何光榮。慘痛的失敗已經把德國打入地獄深淵,而戰勝者不僅自豪于自己的累累戰績,還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審判你,整個民族被世界狠狠地踩在腳下,低到了蛛網塵埃里。
人們的口舌,人們的眼光,都會像殺人的利器,在你臉上留下痛苦的皺紋,在你心里刻上丑陋的疤痕。
他縮手縮腳,小心翼翼地活著,在大眾面前人如草芥,在妻子面前也同樣低聲下氣,有時候甚至不敢有半聲言語,如同空氣,遁入無形。在童年的阿涅絲眼中,父親不僅無高貴可言,他簡直是“怯懦”不堪。
那時候,父親惟一的樂趣就是向阿涅絲背誦課本上這首歌德的詩:
在所有的山頂上
一片靜寂
在所有的樹梢上
你幾乎感不到
一點風聲
林中的小鳥不吱一聲
耐心點吧,不用多久
你也將得到安息
這首在德國家喻戶曉的詩,構思簡單卻意境深遠。每個德國小學生都會熟記在心,朗朗上口:森林睡著了,你也將入睡。
第一次聽到父親的背誦時,阿涅絲正上小學。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腳下,他倆一起散步,腳下踩著詩韻的節奏沙沙作響,伴隨著他們高亢動人的聲音,在很遠都能聽見。
最后一次從父親口中聽到這首詩是在他的病榻邊。注視著父親深情不舍的目光,耳邊響起父親磁性柔和的聲音,阿涅絲和著節奏,仿佛回到了他們往日散步的情境之中。
父親也在留戀他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母語嗎?那些幸福的過往云煙,跨過了風風雨雨,再次穿云破霧展現在她的面前。
可是,看著父親那目不轉睛的凝望,阿涅絲突然意識到,這首詩表現的寧靜不是回憶而是死亡,“她的父親在告訴她,他快死了,告訴她,他知道自己快死了。”
“她握著他的手,忍住眼淚,輕輕地和他一起背誦著: 耐心點吧,不用多久,你也將得到安息。很快你也將得到安息,她分辨出了父親的死亡之聲:那就是鳥兒在樹梢上睡著后出現的一片寧靜?!?/p>
米蘭昆德拉說:詩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種出人意料的思想來迷惑我們,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間成為永恒,并且值得成為難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祖國是阿涅絲的父親難以割舍的痛,他朝思暮念卻忍辱負重?;橐鋈缂湘i,同樣是他不能擺脫的痛,這個婚姻早已不是他夢中期盼的模樣, 他耗盡一生用沉默無聲給自己筑起一道城墻來小心翼翼地生存于世。
被婚姻剝奪了自由,卻還要表現出喜歡被這道鎖鏈拴縛著??吹礁赣H,阿涅絲仿佛看到了自己。父親的眼神分明在告訴她,勇敢地邁出去,打破藩籬,去過平靜自由的生活!
如果父親依然活著,我相信阿涅絲更愿意和父親在一起,因為他倆太像了。
小時候,他牽著她的小手在森林里詠詩散步,踩在瑞士的大地上,心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國。
這一定也是被迫離鄉背井、定居巴黎幾十年的昆德拉的痛!人生太多無奈,只能在記憶中回放,在腦海里想象。
阿涅絲渴望回到寧靜的森林里,她仿佛看到父親站在森林的小路上在對她微笑,在呼喚她。
群峰沉寂,微風斂跡,眾鳥林中休憩。此時,兩個身影相偎相依,漸行漸遠,歌德的絕唱回蕩在田野大地,一切泯于蒼茫,歸于空寂。
附
歌德《游子夜歌》最著名的譯文版本之一,由錢春綺先生譯自德語原文:
《浪游者的夜歌》
群峰一片
沉寂,
樹梢微風
斂跡。
林中棲鳥
緘默,
稍待你也
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