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吧,作為一個圓滿的句號。
米蘭?昆德拉的《不朽》今天讀完了。從16年初次接觸這本書開始算起,今天完成的是第3遍閱讀。
但16年初讀時的印象幾乎蕩然無存。從20年10月中下旬起,我又翻出了這本書,重拾閱讀。到12月份全書讀完,緊接著又回頭復讀,拖沓至今,終于完成,有點不舍。
如果四年前的那次閱讀不算在內的話,嚴格來說,今天完成的是第二遍的精讀、深讀。
我注冊簡書的時間正好也是在20年10月底,讀此書和寫簡文同步進行,所以不少日更文的素材便和《不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到今天為止,還有很多話題沒來得及寫,不知道后面還會不會重提續寫了。
其實今天有點不舍,但感覺對這本書已經讀得挺透了,很多內容都已經理解到位,所以今天之后就不再復讀了,準備選擇新書繼續我的精讀生涯。
當然,昆德拉的書值得一讀再讀的,以后必然還會重逢!
有人評說,米蘭?昆德拉是世界上最刻薄的作家,我不敢茍同,或許因為他是很有深度的作家吧。正因為如此,他創作的所謂小說,絕對屬于難懂之列。
一般讀者,讀一遍我相信是看不懂的。當然,難懂的并非是故事情節,因為他的小說情節是為思辨和哲理服務的,而字里行間隨處滲透的這些思辨和哲理很難一次讀透。
更何況,他的小說情節,不是一條狹窄的通道,直線發展達到結局。而是如同一張網,“緩慢、繞彎,充滿插曲,充滿偶發情節,又會衍生很多岔道。作者和讀者仿佛有很多時間可以浪費,不計較他們的腳步,只樂于隨時停下來觀察和欣賞沿路的風景!”
這也正是他希望的。
他希望讀者在閱讀他的小說時,如同阿涅絲漫步于阿爾卑斯山的森林一般,不是急于趕路,到達終點,而是沉醉其中,悠然自得,盡情享受森林的靜謐和蜿蜒曲折的小徑風景,同時,歇下腳來沉思一下自我、自我的存在與不朽。
所以,他的小說作品讀起來都不是好看型的,故事情節不鮮明,通過情節引發出來的對社會、人性、政治、自我等深刻問題的反思和探索、文字里時隱時現的智慧和哲理,都需要讀者反復思考和咀嚼。
這也正是昆德拉小說的魅力所在,也是讀者無法速讀,只能漫步其中,且一旦沉浸便如醉如癡的原因。
因為,正如他本人所說:“如果讀者漏看我小說中的一個句子,他就無法理解我的小說。”
附:
在簡書中,我閱讀《不朽》時發布的相關文章不少,在這里按時間先后做個排序,算上本篇的話共計23篇,可以編成一個《不朽》系列了。
從中也能看出,我的文筆由最先幾篇的短小稚嫩到最后幾篇的些許進步,很開心。
《逝》是我注冊簡書后發布的第一篇文章,很有紀念意義。這篇散文詩的最后一段借用了《不朽》中的歌德作品《游子夜歌》。對這篇簡書的“開山之作”我至今仍然很喜歡。
現匯總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