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電影,不僅是單純的情節串聯,不是只為了講好一個故事,而是關乎建筑、藝術、人性、歷史、聲、光、色等多方面的融合。毫無疑問,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這是一個關于大家族女人命運的故事,可是可笑的是,這些女人命運的實際操縱者——陳府的老爺,始終沒有在電影中露過正臉,對他的刻畫,只有言語與那模糊的背影。他不重要嗎?他當然重要,只是在描述一群女人命運的作品中他就顯得無關緊要,他只是像是那根線,串聯整個故事的線。
那個時代真可悲啊,一個女人,活生生的人,就可以用點燈、滅燈、封燈這幾個符號式的動作來改變命運。命運是什么,不是說掌握在自己手里嗎。頌蓮疑惑,在這個院里,人算什么。像狗,像貓,像耗子,就是不像人。我也在疑惑,在那個時代,女人究竟算什么。生孩子的工具,生理欲望發泄的的物體,滿足男人榮譽感的條件,什么都算,就是不算個真正的人。
頌蓮喝醉后,一聲飛蒲,飽含深情,寄托了她畢生的勇氣和希望。飛蒲怎會不明白,可他知道在那個時代,金錢權利女人什么都能選,就是不能選擇愛情。尤其是父親的女人,封建禮教,道德倫理的唾沫星就會把他們淹死,凌遲處死。他走了,頌蓮最后的希望也沒有了。然后因為自己而死的三太太成為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頌蓮瘋了。也許她不是真的瘋,在這個大院里,瘋了更好,沒了三太太,也會有五太太六太太,只要時代不變,女人的命運就不會變。
整個電影在我看來還是有一個大bug,那就在三太太和四太太談完心后,三太太和二太太的人設就完全變了。原本溫柔笑瞇瞇的二太太瞬間就變得滿臉心機,滿臉嫉妒。原本尖酸刻薄的三太太臉上卻多了很多柔情,變得太快讓人一時無法接受。不過電影受篇幅限制出現這樣的變化也很正常。
電影的最后鏡頭是頌蓮穿著學生時代的衣服不停的在大院里徘徊。也許她在思考人生的意義,也許她在懷念單純的學生時代,也許她在想飛蒲。都不重要了,女人的想法什么時候重要過呢?
電影中的喬家大院真是太美了,全方位向我們展示了古代建筑大宅院對稱整齊肅穆的美感。春夏秋冬的大院時而肅穆,時而陰沉,時而純凈無暇。大院靜靜地佇立在那里,見證著大家族的興衰,見證著女人們命運的起起伏伏,見證著這個吃人的時代。如果它有意識的話,也許它會為這一切流下兩行清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