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句話,“現在這個時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如果將這句話放在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中,因發展迅速,物質提高,人們生活日益變好,但若放在人類思想這方面來說,就我個人所看到的,其實很多人都還處在迷茫狀態。
1
這次所看《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以封建時代為背景,講述了大學生頌蓮因父親去世無人供養讀書而下嫁于大戶人家當姨太的故事。
從電影最開始,我們看到頌蓮屈從命運,聽從繼母嫁給有錢人的這段對話,她眼中分明表現出掙扎和不甘,可是嘴上卻又說出“女人不就是這么一回事”的話語,如果放在現在,我相信很多新型時代的女性絕對會揭竿而起,自己做主,但正是因為電影所設封建時代為背景,又為此給予了枷鎖,使得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女大學生被迫開啟了自己姨太的命途。
在這部電影中,女主有一個與其他姨太不同的身份,她是女大學生,并在此之前她生活在富足的家庭中,這使得作為觀影者的我會在她身上去聯想很多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其一便是她即使落于泥潭,也知道如何“出淤泥而不染”。
原本這大戶人家中已有三位太太,一位是已經看破世俗,清心寡欲的年老大太太,一位是表面和藹,卻暗自爭寵的溫順二太太,一位是表面爭寵,但暗地卻自得其樂的嫵媚三太太。
在這三個女人身上,我們可窺見當時封建大家族里時刻彌漫著一場無硝煙的戰爭,而當這場戰爭中新增了一名成員,即只為生存而到來的青嫩頌蓮時,原本以為會即刻開啟一場爭寵大戲,可是看到后來你會發現這不過是這些困于大院的女人們為了生存去努力的一種形式罷了。
若說她們的處境是因為封建時代對于女性的不平等對待造成的,那么放到現在來講,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整日抱怨生活,卻未做出任何努力的人們,這里便不單單指女性了,他們的困境并不是因時代,而是他們自己。
2
電影演到中間,老爺回來不見頌蓮,只因她被三太太邀請去打牌而未老老實實呆在屋中便點了二院的燈,當被問起為何不繼續讀書時,頌蓮開口說,“念書有什么用?還不是老爺身上的一件衣裳,想穿就穿,想脫就脫。”
一股無名怨氣自她口中脫口而出。看到這里我倏然再不見她女大學生的影子,這一刻她心里其實已經開始明了一些東西。
但你在二太太身上看到的是一個比頌蓮更深陷進去的女人,她一心全寄托于男人身上,只因男人一句話便馬上去做,為了奪寵用盡心計。
這是一條很可憐的路。走上這條路的女人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可以在所有下人面前有話語權,可以在幾個姨太之間趾高氣昂,可以成為一時的“寵兒”。
所以很顯然,這又是一條很短的路,因為在封建大家族里一個女人給男人帶來的新鮮勁會很快就過去,這就如同四季,雖然它每年都會再現,可季節是固定的,人卻可以替換。
但在這部影片中卻有另一種個性的女人,她有明確的生活目標,不因失寵而懊惱,自有興趣事可做,唯獨對寵幸,以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的樂觀態度去看待,這就是戲子三太太。
這個角色在影片中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以封建時代為背景大院中,女人應該都是競相爭寵而打得頭破血流才是,可唯獨她知道自己的位置。
生了男孩保住了地位,時不時鬧個情緒會讓老爺感到新鮮,其他時候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既保障了生活又得了自由,這就是我所看到的聰明人。
與其他女人相比,她更知道生和活本非不易,所以在生存之間才活得更明白。
3
可這種明白,在那個時候太罕見,而在我如今生活的時代,也很珍貴。
在影片里女人為了生存失去了自我,而在我生活的時代,人們因為迷茫丟失了自己。
在大學時期的我就是這樣一種人,不知道自己到底真正喜歡什么,又或者說突然想弄明白自己為何活著,帶著這樣的問題的我開始到處奔波,在人群中強迫自己變成一個在他人眼中熱情開朗的女孩,或在父母的反對下去嘗試學習語言,甚至因莫名不清的愛慕與男生成了幾天的情侶——
可就是因為在這樣無數的跌跌撞撞中,因為嘗試去接觸那些不清楚以及從未做過的事中,我開始逐漸明白一些道理,收獲一些經驗。
而這些過程是在頌蓮那個時代無法給予的,因為女性在那個時代有太多限制,太多不平等,如果她們連生存都無法得到保障,那么活著便是一種折磨。
故事到了最后,三太太被吊死,頌蓮瘋了。這是一個在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的結局,三太太的特別,頌蓮的稚嫩,她們雖然不是同一個人,但她們內在都同樣存有尋求另一種生活的渴望和天真,這是與那些一心一意去除敵對深院女人們不同的地方,卻也是最最致命的一點,因為她們忘記了在那深院中她們本身就已經失去了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