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與印度兩國發展情況的對比,學界和媒體已有很多分析。近期,布魯金斯學會印度智庫訪問學者阿南特·克里希南發表文章,從一個獨特角度觀察中印兩國的差異——中國省級行政單位與印度“邦”的對比。他認為,這樣的對比不僅更加清晰,而且結果“令人驚訝”。參考消息網編譯文章如下:
對比2017年中國各地GDP官方數據和印度各邦經濟估算數據,可以為判斷兩國狀況提供更豐富的背景,并為印度要在多大程度上縮小差距提供參考。它還展現了兩國的地區差異以及兩國最貧窮邦、省級行政單位的比較情況。
以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廣東省為例,它們分別是印度和中國最富有的邦和省級行政單位,也是兩國主要產業的重要中心。
廣東省2017年的GDP為1.43萬億美元,約占中國GDP的10%,相當于印度GDP的一半左右。而印度最富有的馬哈拉施特拉邦GDP則為4000億美元,雖然預計它將實現大幅增長,但經濟規模仍無法躋身中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前十名。實際上,它排在中國兩個大都市——上海(4750億美元)和北京(4360億美元)之下。
并且,中國的四個直轄市——上海、北京、重慶和天津的經濟規模,比馬哈拉施特拉邦以外的每個印度邦都要大。印度第二富有的泰米爾納德邦可能僅在中國各省區市中排第20。
邦省之間的數據對比也展現了兩國的地區差異。中國面臨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8個最窮省級行政單位中有7個都在西部。但印度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其實更為嚴峻。
不過該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東部沿海的成功故事,凸顯了改革開放為這一地區帶來的變革性影響。其中經驗也正是印度該向中國學習的。中國多個沿海經濟強省都受益于改革開放,且排名前兩位的廣東和江蘇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
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中國在一些邊疆地區的做法。
印度最貧窮的7個邦中有6個位于東北部(該說法計入了非法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即印占我藏南地區領土——參考消息網注),其中只有阿薩姆邦GDP超過100億美元(近410億美元)。在中國,位于西南邊陲的云南省幾十年前還與印度東北部一樣落后,但政府實施了邊境開放政策,將它們與中國腹地和周邊鄰國相連。
這種政策現在已經產生紅利。云南省的GDP達到了2580億美元,在印度各邦中可以排名第三,經濟規模甚至比古吉拉特邦還要大。而且不僅在云南,廣西也以2960億美元的經濟規模成為中國與東南亞銜接的關鍵結點。
印度各邦與中國各省級行政單位之間的比較不僅具有學術性,也為印度提供了中國改造落后省份的經驗。中國很多省份今天的經濟規模超過亞洲大多數國家,甚至一些歐洲國家也相形見絀。
然而,中印地方層面過去并未建立有效的聯系來分享各自發展經驗。
不過,這種情況也在慢慢改變。2015年莫迪總理訪華期間,雙方都表示將加強兩國地方政府在雙邊關系中的作用,并同意建立省級和國家級領導人論壇”。莫迪當時與中國領導人一道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印地方合作論壇,他當時表示:“根據我個人經驗,地方參與對于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人口眾多且具有高度的地理、社會和經濟差異性的國家’。”
在莫迪那次訪問期間,包括古吉拉特邦和廣東省、卡納塔克邦和四川省在內的兩國許多邦省、城市間都建立了“友好邦省”和“友好城市”關系。當時,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專用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