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你最終能走多遠取決于見識

作者:吳軍

本書是硅谷投資人、國家文津圖書獎得主吳軍博士首部認知升級類著作,吳軍老師認為,與其他外部資源或者個人因素相比,個人的成就首先取決于“見識”。書中他將自己的經歷,以及身邊那些時代先行者的經驗,以鮮明睿智的方式闡述出來,為你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視角。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分享自己在這本書中的收獲:即命運,一萬小時定律,職場發展。

一:主宰命運的一直是你自己

所謂命就是一個人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它們卻決定了人的一生。讓我們來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扇了我們一個耳光,我們會做何反應呢?

所有的反應概括起來無外乎三種:

第一種,一巴掌扇回去;

第二種,捂著臉走開;

第三種,先冷靜分析,也許是我們真該被扇,那就接受教訓,也許對方真的就是個渾蛋,我們或許該叫警察來管他,當然也可能有人日后找機會整治他,讓他記住教訓。

我們在一輩子的經歷中總會遇到各種麻煩和難題,它們就如同別人或者現實生活不斷地在扇我們巴掌。對待這些巴掌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就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比如我們上小學時,第一次考試沒有考好,怎么辦?第一種方法是把卷子撕了,甚至把同學的卷子也撕了,這就相當于一個巴掌扇回去的做法,甚至有的家長還幫助扇。第二種方法是從此不學了第三種方法是分析一下原因,或許該努力,或許老師改錯了我們的考卷(這種情況是有的),或許老師根本不是好老師,或許家長考試頭一天就不該帶孩子去迪士尼玩兒……接下來根據不同的情況找出改進的方法,并且落到實處

英國著名的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喜歡講這樣一段話: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二:10000小時定律不止是努力那么簡單

加拿大著名作家馬爾科姆罾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即要把什么東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時的時間練習。

(一)一萬小時定律決定因素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不僅談到了10000小時努力的重要性,還談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運氣和家庭環境。我們不妨稍微展開一下他的幾個觀點。

格拉德威爾的第一個觀點認為,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難成功,而高于這個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顯。

格拉德威爾的第二個觀點認為,運氣或者時代大環境對成功很重要,簡單地講就是要生逢其時。

格拉德威爾認為,第三個影響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環境。好的環境有利于人在身體和心智上的成長,能夠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的潛力。從教育下一代的角度上看,一個家庭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缺乏這三樣東西,縱有天賦,縱然后天再努力,格局和氣度都會太小,終難成大事。

10000小時只不過是一個必要條件而已,遠不充分,更重要的是,10000小時不僅要花,還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上有4個誤區。

(二)一萬小時定律理解誤區

誤區一:簡單重復

有些人的10000小時都是在從事低層次的重復比如現在互聯網比較熱門,一些人學了一點點編程技巧,也能掙到還不錯的工資,于是就守著這點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復。這些人在未來是要被計算機淘汰的。

誤區二:習慣性失敗

這一類人好高騖遠,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教訓;同時臉皮還很薄,也不好意思請教。他們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然而簡單地重復失敗是永遠走不出失敗的怪圈的。因此這些人常常是時間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小時,但是不見效果。

誤區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她致命的弱點是她的才華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進,對外界就越排斥。我們很多人做事都是這樣,越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對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適應性也就越差。

誤區四:狗熊掰棒子

10000小時的努力需要一個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復用第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頭開始。很多人讀書也是狗熊辦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題,相互關系沒有搞清楚,學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識點,換一道題就不會做了,因此時間花得不少,成績卻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三)如何有效地通過10000小時盡可能地提高自己。

作者總結了三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我們走出這些誤區,這三個方法稱為破局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確立“愿景一目標一道路”

既然我們花10000小時來提高專業水平是為了精進,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就需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即是愿景。有了愿景,還需要有階段性目標,即戰略。為了實現目標就要有通向成功的道路,這條道路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驟,即戰術。

第二板斧:即使聽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

這是作者中學校長萬幫儒先生在他畢業前對他講的,這句話大概有三層意思。

1.換位思考。

2.凡事要習慣回過頭來三思。比如某個人和你講一件事,你第一感覺可能覺得他完全是胡說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錯了、他對了。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設自己是對的;如果又想了第二遍,還是覺得自己對、對方錯,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夠,不能理解他。為什么要想第三遍呢?因為任何一個想要精進的人,都要和比自己強的人多來往。既然是和比自己強的人交往,第三種情況就很可能發生,因此這時候不妨進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對方那么說的原因。只要經常這么做,就能避免習慣性失敗。

3.即使對方真的是胡說八道,也要思考他為什么這么說,找出其中的合理性。

第三板斧:凡事做記錄,這樣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我們在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都不要太過相信自己的記憶力,要多總結,做好筆記和記錄,這樣下次碰到相似的問題可以很快解決。另外在記錄的過程中我們又思考了一遍,進步得也會更快。

三:破解職場誤區,讓你更進一步


(一)職業發展誤區

誤區一:工作和職業分不清

工作是大家謀生的手段,一個單位給我們一份工作,我們完成任務,單位付給我們工資和獎金,就兩清了。職業是我們一輩子要從事的事業,比如我們當一名醫生,提高自己的醫術,治病救人,成為名醫,這是職業。

對待自己的職業,需要專業的工作態度。所謂的專業,就是一切以工作目標的達成為中心。在工作中,很多因素都會使我們的工作不順利,比如個人能力的局限、溝通不順暢、情緒波動,或者其他什么原因,這是很多職場上的人感到心累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把事情做好,就體現出是否有職業素質了。專業人士做事情會從職業本身考慮,在工作中要少受負面情緒影響,避免采用消極的手段來應付工作。當我們做事變得非常專業時,同事們也只能用同樣的態度和我們打交道。這樣即使一些人不喜歡我們,也不得不配合我們做事情。

誤區二:把自己僅僅當作一個單位的過客,而不是主人

人一旦覺得自己是過客,常常很多該完成的工而不見,也懶得建立和維護與同事的關系。雖然他們想的是利用這個工作做跳板,但是一旦有了過客心態就容易不求上進,對自己最大的害處是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又喪失了鍛煉的機會。至于給其他同事留下了壞印象,那是必然的結果。懷著這樣心態的人即使跳槽,也難以被賦予重任。

誤區三:被語言暴力激怒后就亂了章法


我們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有這樣的體會,總有一些同事,包括上級,沒緣由地責備你、批評你的工作,卻不給出具體的問題和有建設性的建議,更不是真心幫助你。他們的這種行為被稱為語言暴力。

判斷是善意的批評建議還是語言暴力并不難,前者你采納后明顯對你工作有利,后者則是無理取鬧。因此,一旦判斷清楚對方是語言暴力,我們要不為所動,一方面繼續我們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讓施暴者有個交代。

誤區四:疏于溝通

很多人因為急于做成某件事,生怕一些相關人士有不同意見,事先不打招呼,自己就匆匆做了主,指望著生米傲成熟飯后大家來接受既成事實。大部分時候,提前打招呼總是一個良好的、職業的做事方式。很多時候征求別人意見,對方未必一定會反對。反之,如果事先不溝通,即使想法和同事一致,一些同事也會故意雞蛋里面挑骨頭,最終要花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時間進行善后。

(二)破解誤區的4個方法


1.?任何時候為人都要謙卑。

只有謙皁,才能更有效地溝通。也只有這樣,當別人表達意見時,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從各種角度去理解。

2.?要用正確的方法對待語言暴力和其他故意傷害。

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因為自己的過失惹怒了別人,或者是自己把情況想歪了、把別人想壞了,別人的言語其實并沒有惡意。

其次,在確認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對方不公平地對待我們之后,要把我們周圍的同事分為三種人:?第一種是和這件事情無關的,不要讓他們卷入糾紛,通常這些人在人數上占大多數;第二種是在這個問題上會站在我們這一邊的,這些人自然不需要擔心;第三種是對我們施暴的人,他們是我們要認真對待的。

最后,要搞清楚第三種人即施暴者這么做的目的。

3.?永遠要明確,工作不是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這個既定的大方向

4.?注重長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兩三年的時間周期來看待,這時我們對它的態度就會有所不同。? ??

? ??


>>>>>>>>>>>>>>>>>>>>>>>>>>>>>>>>>>>>>>>>>>>>>>>>>>>>>>>>>>>>>>>>>>>>>>>>>>>>>

往期閱讀筆記

《30歲前的每一天》:最現實的夢想管理指南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你真的會說話嗎?

《不會匯報工作,還敢拼職場》:教你如何在職場中更勝一籌

《我的最后一本減肥書》:減肥你要慢慢減

《書都不會讀 你還想成功》:用讀書改變人生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教你用筆記管理閱讀

《4點起床》:一切從早起開始

《越讀者》:Read the Word/World

《如何閱讀一本書》:你真的會閱讀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