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畫字兒
推薦理由: 在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一筆一畫抄寫帶來的巨大安定和滿足只有老人自己知道,專業也好業余也罷,“我以我心書寫,這些字載著我的光陰,與周遭無關,足矣。”文章呈現了多樣人生和多彩選擇,值得推薦。
文·段宏剛
今年是我國建黨一百周年,許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慶祝了黨的100歲生日。山西七旬農民張喜才別出心裁,用自己的愛好,向百年黨慶獻上了一份既特殊又貴重的禮物。
他的禮物就是,耗費8年光陰,用小楷字體抄寫完總共400萬字的四大名著。
熟悉書法的人都清楚,小楷是書法諸多字體里最難寫的一個,難寫是因為寫小楷非常耗費精力和時間,寫作者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筆一畫來寫,在書寫時,絕不能出現一個敗筆,否則,整個作品就報廢了,只能重新再寫。
對一名七旬老人來說,精力有限,用小楷抄寫400萬字,絕對是一個超級大工程,是什么讓他如此執著,不惜用8年光陰來完成這個超大工程?他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么?這還得從他的人生遭遇說起。
20世紀40年代初,張喜才出生在山西一個普通農家,家里世代務農,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讀書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奢望。
父母勒緊褲腰帶,硬是省出一些學費供張喜才讀書,讀到小學四年級時,家里實在無法繼續供他,已經懂事的張喜才主動選擇輟學,并打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幫助家里減輕經濟壓力。
最終,張喜才做了一戶地主家的放羊娃。
把羊群趕到山野,待羊群吃草時,為了打發無聊,張喜才就隨手撿起樹枝或木炭在地上寫寫畫畫,溫習他在學校學過的字。
通過每天不斷練習,張喜才的字寫得越來越工整,逐漸對漢字獨有的造型美感產生了興趣。
這樣堅持了數年,張喜才從一個懵懂少年變成了風華正茂的青年,為了將來有個好歸宿,他選擇去部隊當兵。
部隊的生活比農村老家要豐富許多,經常能夠接觸到各種書籍和其他文娛活動。
業余時間,張喜才仍然堅持練字,這時的他,省下錢買來毛筆和字帖,依照字帖認真臨摹,讓自己練字的興趣大增,初步感受到學習書法給生活帶來的樂趣。
后來參加工作,張喜才練字的興趣依然不減,幾乎到了每天不拿起毛筆寫幾個字,心里就感到空虛的地步。在不知不覺中,他驀然發現,自己練習書法已經有幾十個春秋。
算起來,從開始學習書法到決定用小楷抄寫四大名著,張喜才苦練書法已經有50多年。這些年里,他磨禿了多少支毛筆,臨摹了多少本字帖,消耗了多少瓶墨汁和多少張紙張,在他心里并沒有具體的數字,他只知道數字很龐大。
在這些年里,張喜才還發現,學習書法原來是一項相當燒錢的活動,每個月光是買筆墨紙硯和字帖就要花費不少錢。
為了讓自己的收支達到平衡,不影響家庭生活,同時又能滿足練習書法的愛好,張喜才認為自己應該盡快找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有一天下午,張喜才在公園散步,發現許多老人拿著大號毛筆,蘸著水在公園的水泥地上寫字。工整的字跡引起不少路人駐足觀看,時不時贏得陣陣贊嘆聲。
張喜才如同發現新大陸一樣,覺得這個方法太好了,既能滿足練字的嗜好,又不花費錢,而且還相當環保。因此,他即刻決定效仿。
買來毛筆和水桶在公園才練了幾天,還沒有聽到太多贊美聲時,張喜才跟其他書法愛好者卻惹上了“麻煩”。
原來,有人舉報他們在公共場合胡寫亂畫,影響了環境。
張喜才哭笑不得,他認為用水在水泥地上寫字,沒多大功夫就會干燥,不留痕跡,又怎么會影響環境?
然而,他的解釋并沒有贏得監管人員的開恩,最終,在公園練書法這條路被堵上了。
無法外出練字,張喜才只能又回到家里臨摹,對在什么地方練字他并不看重,他在意的是無論如何都要把書法堅持下來。
10年前,年過花甲的張喜才退休后,終于有了大把時間安排自己的業余生活。
2011年隨團到國外旅游時,張喜才發現國外竟然有不少人在練書法,既感動又震撼。
感動的是,中國書法的魅力終于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在世界文化版圖里占據了一席之地。
震撼的是,自己作為中國人,如果寫不好書法,未免太對不起曾經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的先輩。
回國后,張喜才開始醞釀,決定在書法領域一定要留下屬于自己的作品,以此來向先輩致敬。
然而,由于他的文化修養不高,缺乏自作詩文的能力,沒有實力把文學和書法結合起來,像王羲之寫《蘭亭集序》,顏真卿寫《祭侄文稿》,楊凝式寫《韭花帖》,蘇軾寫《黃州寒食帖》那樣,創作出一件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
考慮幾天后,他依然不知怎么下筆,當他把目光再次落在書桌上的四大名著時,一個新的想法突然冒出來。
他在心里想: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文化含金量極高,若用小楷一筆一畫地抄寫它們,不僅能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還能從中學習到文學常識,增加文學修養。更重要的是,2011年是黨的90歲生日,如果用10年時間把四大名著抄寫完,到時為建黨100周年獻禮,豈不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說干就干。
在綜合考慮后,張喜才最終決定選用“毛邊紙”作為抄寫紙張。
之所以用毛邊紙,一是為了省錢,因為四大名著共有400多萬字,若全部用宣紙來抄寫,消耗巨大,這對他一個七旬老人來說,是一項很大的開支。
二是為了杜絕浪費,他意識到這是一個超級大工程,在抄寫過程中難免會出錯,用毛邊紙抄寫成本要小得多,如果寫錯了可以扔掉,在浪費程度上要小很多。
每張毛邊紙的規格為80X50cm,買來成捆成捆的毛邊紙后,張喜才把每張毛邊紙裁成6小張,接著,把裁好的紙在石頭下壓平,然后才開始這項艱辛而偉大的抄寫工作。
從2011年7月開始,張喜才深居簡出,正式開啟了他的抄寫工作,首先是從100萬字的《紅樓夢》開始抄寫的。
此時的他,已經是年近七旬的老人,體力和精力都有限,無法長時間伏案工作,他只能寫寫停停,停停寫寫,依靠“持久戰”來完成這個壯舉。
堅持了700多個日日夜夜后,在2013年夏天,100萬字的《紅樓夢》竟然被他抄完了,足足在毛邊紙裝訂成冊的本子上抄寫了60本,堆起來有半人高。
看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張喜才老淚縱橫,捧著它們久久不愿放下。家人擔心他會累垮身體,紛紛勸阻他立即停止這項工作。
但是,下定決心的張喜才并沒有停手的意思,休息幾天后,他又開始了73萬字的《三國演義》的抄寫工作。
有了上次的抄寫經驗,這次比較順利,用了15個月,在2014年10月他完成了40本的《三國演義》的手抄本。
這兩本名著抄完,消耗了張喜才許多精力,他不得不休息一段時間,再完成剩下兩部名著的抄寫。
又用了兩年,他完成了96萬字的《水滸傳》的抄寫。
又是一個兩年,到2018年10月,隨著82萬字的《西游記》被他抄完,總共400萬字的四大名著的抄寫工作,終于殺青,他完全實現了自己為建黨100周年獻禮的夢想。
四大名著手抄書裝訂完成后,加起來近200本,被張喜才小心翼翼地裝進十幾個紙箱里,像“孩子”一樣呵護。這些紙箱放在臥室,足足占去了臥室的少一半空間。
每當一個人時,張喜才會拿出它們細細觀摩,滿臉洋溢著激動而幸福的表情。
8年光陰,可以把一個懵懂少年長成大小伙,也可以把一個小伙子的棱角磨平,但磨平不了七旬老人張喜才對書法的癡迷,以及對夢想的追逐。
為了紀念父親做這件事的意義,張喜才的子女把手抄本四大名著拍成照片,上傳到網上,立刻受到了天南海北網友的關注和贊嘆。
跟幾乎是一邊倒的贊美聲不同的是,個別著名書法家對張喜才的小楷進行了評頭論足。
他說:張喜才的小楷具有一定功底,但他不是中書協會員,始終屬于業余的范疇。他花費8年時間抄寫四大名著是一件徒勞無功的事情,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從作品價值來看,他的手抄本四大名著沒有任何商業價值。
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位專家的話充滿了“銅臭味”,在他眼里,一件書法作品有沒有意義和價值,首先要看它有沒有商業價值。說得再直白一些,是看它能不能賣來多少錢?
即使張喜才的手抄書沒有意義,但我們不能忽略他的“匠人精神”,忽略手抄書背后那顆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初心。初心能讓一個人享受到金錢無法帶來的精神滿足。當一個人的初心被急功近利所掌控,那他還能做好一件事情嗎?
“這么多年的抄寫,不僅讓我在身體上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同時也陶冶了我的情操。更加重要的是,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宣揚和繼承。”
張喜才這句話,已經向所有人敞開了他的初心,值得所有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