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自體,這個詞,來自于《瑜伽師地論》,這部玄奘法師帶給我們的經典著作。
歷數一下出現的次數: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
復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隨所生處自體之中。余體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又羯羅藍漸增長時。名之與色平等增長俱漸廣大。如是增長乃至依止圓滿。應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漸漸增廣。由水界故攝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堅鞕由無潤故。由風界故分別肢節各安其所。又一切種子識。于生自體雖有凈不凈業因。然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于生族姓色力壽量資具等果。即凈不凈業為最勝因。又諸凡夫于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圣者觀唯是苦。又處胎分中有自性受。不苦不樂依識增長。唯此性受異熟所攝。余一切受。或異熟所生。或境界緣生。又苦受樂受。或于一時從緣現起。或時不起。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性雖無始有之。然由凈不凈業差別熏發。望數數取異熟果。說彼為新。若果已生。說此種子為已受果。由此道理生死流轉相續不絕。乃至未般涅槃。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后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雖余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所余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又諸種子。即于此身中應受異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攝故。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于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于一處得離欲。即說于一切處得離欲。又于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粗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余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是故一切所依自體。粗重所隨故。粗重所生故。粗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如是等類差別應知。又般涅槃時已得轉依。諸凈行者轉舍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于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轉得內緣自在。又于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后。復經四日方乃出生。??
若可愛不可愛。受此苦樂。謂由先業因。或由現在緣。隨緣所牽或往五趣或向涅槃又諸有情。隨于如是有情類中自體生時。彼有情類于此有情作四種緣。謂種子所引故。食所資養故。隨逐守護故。隨學造作身語業故。初謂父母精血所引。次彼生已知其所欲。方求飲食而用資長。次常隨逐專志守護。不令起作非時之行及不平等行。次令習學世俗言說等事。由長大種類故。諸根成就故。此復于余此復于余。如是展轉諸有情類。無始時來受苦受樂。未曾獲得出苦樂法。乃至諸佛未證菩提。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云何界施設建立。別嗢拖南曰。
數。處。量。壽。受用。生自體。因緣果。分別。當知界建立由八種相。一數建立。二處建立。三有情量建立。四有情壽建立。五有情受用建立。六生建立。七自體建立。八因緣果建立。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
當知此是有上梵行求。無上梵行求者。謂求無漏界復次自體建立者。謂于三界中所有眾生有四種得自體差別。或有所得自體。由自所害不由他害。謂有欲界天。名游戲忘念。彼諸天眾。或時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住。由久住故忘失憶念。由失念故從彼處沒。或復有天名曰意憤。彼諸天眾。有時展轉角眼相視。由相視故意憤轉增。意憤增故從彼處沒。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由自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尸鍵南位。及在母腹中所有眾生。或有所得自體。亦由自害亦由他害。謂即彼眾生處已生位。諸根圓滿諸根成就。或有所得自體。
于彼生緣于彼斷緣。或為遠離或為求得或為受用。是故依領受依處。施設觀待因。依習氣因依處。施設牽引因。所以者何。由凈不凈業熏習三界諸行。于愛不愛趣中牽引愛不愛自體。又即由此增上力故外物盛衰。是故依諸行凈不凈業習氣依處。施設牽引因。依有潤種子因依處。施設生起因。所以者何。由欲色無色界系法各從自種子生。愛名能潤種是所潤。由此所潤諸種子故。先所牽引各別自體當得生起。如經言。業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是故依有潤種子依處。施設生起因。依無間滅因依處。及依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因依處。施設攝受因。所以者何。由欲系諸法。無間滅攝受故。境界攝受故。根攝受故。作用攝受故。士用攝受故諸行轉。如欲系法。如是色無色系法亦爾。或由真實見攝受故。余不系法轉。是故依無間滅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依處。
? ?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彼見因中常有果性。應審問彼。汝何所欲。何者因相。何者果相。因果兩相。為異不異。若無異相。便無因果二種決定。因果二種。無差別故。因中有果。不應道理。若有異相。汝意云何。因中果性。為未生相。為已生相。若未生相。便于因中。果猶未生。而說是有。不應道理。若已生相。即果體已生。復從因生。不應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緣果生。又有相法。于有相法中。由五種相。方可了知。一于處所可得。如甕中水。二于所依可得。如眼中眼識。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體不由比度。四即由自作業可得。五由因變異故。果成變異。或由緣變異故。果成變異。是故彼說常常時。恒恒時。因中有果。不應道理。由此因緣。彼所立論。
若異于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我有形量。不應道理。或有勝劣。或剎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耶。為亦由余體起此覺耶。若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即于所見起彼我覺。不應說名為顛倒覺。若亦由余體起此覺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覺因故。不應理。又汝何所欲。于無情數有情覺。于有情數無情覺。于余有情數余有情覺。為起為不起耶。若起者。是即無情應是有情。有情應是無情。余有情應是余有情。此不應理。若不起者。則非撥現量。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薩埵覺。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咒術為先害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此違理論。諂誑所起。不由觀察道理建立。然于諍競惡劫起時。諸婆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為欲食肉妄起此計。又應問彼。汝何所欲。此咒術方為是法自體。為是非法自體。若是法自體者。離彼殺生。不能感得自所愛果。而能轉彼非法以為正法。不應道理。若是非法自體者。自是不愛果法。而能轉舍余不愛果法者。不應道理。如是記已。復有救言。
若由執受不凈物者。自體不凈而令他凈。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諸受狗等戒者。?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七
問何故緣起說為緣起。答由煩惱系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此依字釋名。復次依托眾緣。速謝滅已。續和合生。故名緣起。此依剎那義釋。復次眾緣過去而不舍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緣起。如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依此義故。釋名應知。復次數數謝滅。復相續起故。名緣起。此依數壞數滅義釋。復次于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緣起。如世尊言。我已覺悟。正起宣說。即由此名展轉傳說。故名緣起。問無明望行為幾種緣。答望諸色行。為增上緣。望無色行。為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是余支為緣多少。應如此知。謂有色支望有色支為一增上緣。望無色支為二緣。謂所緣緣。及增上緣。若無色支望有色支唯為一緣。望無色支為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問何故諸支相望無因緣耶。答因緣者。自體種子緣所顯故。問若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耶。答依增上緣所攝。引發因。牽引因。生起因故。說名為因。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于現法后法中。識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攝諸支。問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因。何因緣故。于緣起教中。不先說耶。答彼唯是不斷因故。非雜染因故。所以者何。非不愚者起此作意。依雜染因說緣起教。無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故彼不能染污無明。然由無明力所染污。又生雜染業煩惱力之所熏發業之初因。謂初緣起。是故不說不如理作意。問何故不說自體。為自體緣耶。答由彼自體若不得余緣。于自體雜染不能增長。亦不損減。是故不說。
一謂后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果受。此二雜說為觸緣受。復次幾支能生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能生前果。后三支能生后果。一支俱生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