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瑜伽師地論,深有感觸,筆記整理
第1-10卷(39處)
復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隨所生處自體之中。余體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
又一切種子識。于生自體雖有凈不凈業因。然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
又諸凡夫于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圣者觀唯是苦。
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后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雖余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
所余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又諸種子。即于此身中應受異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攝故。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
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于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于一處得離欲。即說于一切處得離欲。
又于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粗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余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是故一切所依自體。
謂由先業因。或由現在緣。隨緣所牽或往五趣或向涅槃又諸有情。隨于如是有情類中自體生時。彼有情類于此有情作四種緣。謂種子所引故。食所資養故。隨逐守護故。隨學造作身語業故。
云何界施設建立。別嗢拖南曰。
數。處。量。壽。受用。生自體。
當知界建立由八種相。一數建立。二處建立。三有情量建立。四有情壽建立。五有情受用建立。六生建立。七自體建立。八因緣果建立。
復次自體建立者。謂于三界中所有眾生有四種得自體差別。或有所得自體。
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由自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尸鍵南位。及在母腹中所有眾生。或有所得自體。亦由自害亦由他害。謂即彼眾生處已生位。諸根圓滿諸根成就。或有所得自體。亦非自害亦非他害。謂色無色界諸天。
由凈不凈業熏習三界諸行。于愛不愛趣中牽引愛不愛自體。又即由此增上力故外物盛衰。是故依諸行凈不凈業習氣依處。
施設生起因。所以者何。由欲色無色界系法各從自種子生。愛名能潤種是所潤。由此所潤諸種子故。先所牽引各別自體當得生起。如經言。業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是故依有潤種子依處。
又有相法。于有相法中。由五種相。方可了知。一于處所可得。如甕中水。二于所依可得。如眼中眼識。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體不由比度。四即由自作業可得。五由因變異故。
又汝何所欲。為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耶。為亦由余體起此覺耶。若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即于所見起彼我覺。不應說名為顛倒覺。若亦由余體起此覺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覺因故。不應理。
諸婆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為欲食肉妄起此計。又應問彼。汝何所欲。此咒術方為是法自體。為是非法自體。若是法自體者。離彼殺生。不能感得自所愛果。而能轉彼非法以為正法。不應道理。若是非法自體者。自是不愛果法。而能轉舍余不愛果法者。不應道理。如是記已。
自體不凈而令他凈。不應道理。
于現在世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為緣。相續果識。前后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而轉于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漸漸增長。
問何故諸支相望無因緣耶。答因緣者。自體種子緣所顯故。
問何故不說自體。為自體緣耶。答由彼自體若不得余緣。于自體雜染不能增長。亦不損減。是故不說。
幾支能生自體果。
第11-20卷(31處)
此中示現五行相智。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凈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即于尸羅攝成自體自性安住。如是名為尸羅攝受。
謂真如及四圣諦云何凈。謂三清凈性。一自體清凈性。二境界清凈性。三分位清凈性云何妙。
又有三種諸煩惱趣。令諸有情流轉生死。謂于勝欲。發意悕求。名初煩惱趣。于色無色界勝自體中。發意悕求。名第二煩惱趣。于邪解脫。發意悕求。名第三煩惱趣。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欲為根本作業方便。一為得勝欲。二為得勝自體。三為證勝解脫道。又有三種諸有情類。于三界中。攝受自體諸行威勢。一牽引威勢。二能得威勢。三成滿威勢。牽引威勢者。謂能引之業。能得威勢者。謂健達縛正現在前。成滿威勢者。謂住于此受凈不凈諸業異熟。又有三種無明蘊。諸有情類住無明者。由此因緣。能生三世自體差別。謂于過去世前際等無知。能生現在自體。于現在世前際等無知。能生未來自體。于未來世前際等無知。即于未來能生后后當來自體。
又有五種有情所得受愛非愛業果異熟自體。謂天人那落迦傍生鬼趣。
此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相狀相似者。謂于現在。或先所見相狀。相屬展轉相似。自體相似者。謂彼展轉其相相似。業用相似者。謂彼展轉作用相似。法門相似者。謂彼展轉法門相似。
名相比量體比量者。謂現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見體。或現見彼一分自體。比類余分。如以現在比類過去。或以過去比類未來。
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處。由此因緣。舍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彼故。于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如是棄舍財寶自體迷失道者。
謂于欲界自體及資身命。或有未斷妄分別貪。
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若彼諸蘊。在于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于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才生生已尋滅。若諸有情于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
心遠行獨行 無身寐于窟
能調伏難伏 我說婆羅門
今此頌中所言心者。亦名為意亦名為識。此于過去一切愚夫無量差別自體展轉。及因展轉雖無作者。而流生死前際叵知。故名遠行。此于現在一一而轉。第二伴心所遠離故。一切種心不頓轉故。名為獨行。又此現在隨其自體初起現前。或由貪性或由瞋性或由癡性。或由一一所余煩惱隨煩惱性。即彼自體不畢竟轉如五色根。或同或異或劣或勝。隨其自體初起現前。即此自體畢竟而轉。
第21-30卷(4處)
故約彼說離諸業障。唯由如是五種支分自體圓滿。是故說此名自圓滿。
彼由如是上品善根。修集為因所得自體。復能修集轉勝資糧。
又生苦者。謂于生時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生自體即是其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廣說乃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因緣。發生種種身心苦受。
本性是苦。故我不應于本性苦諸有情上。更加其苦而不與樂。又亦不應不與怨家作善知識不攝一切有情之類以為自體。
第31-40卷(14處)
復審思擇于過去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已住。于現在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今住。于未來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當住。
如是極于壽量邊際。又于此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二種果者。一自體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自體果者。謂于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謂愛非愛業增上所起六觸所生諸受。
如是生死甚為重苦。所得自體極大艱辛。而于其中有如是等自他衰損差別可得。
彼諸有情有如是等種種顛倒。顛倒為因于現法受及后所生諸自體中發起貪愛。由貪愛故造作種種生根本業。此煩惱業為因緣故。
又我自體無邊無際從先際來初不可知亦如是生。彼諸有情去來現在一切自體苦蘊所攝。亦皆如是已生當生。
由彼因緣于今自體差別生起。不應自在變化為因。
若于欲界能獲他世財寶具足自體具足。及能當生靜慮無色。若生靜慮及無色中。能獲他世財寶具足自體具足。
若諸菩薩于現法中與喜樂俱修習當來財寶具足自體具足所有善因。
謂于欲界財寶具足自體具足。若因若果。及諸異生世間清凈若因若果。
第41-50卷(11處)
二癡異熟生苦。謂若猛利體受所觸。即于自體執我我所。
謂若離彼色等諸行別有生法。是即應如色等諸行自體有生。如是此生亦應有生。如是即應有二種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如是行生與彼生生。
謂即所證無上菩提。由此圓證菩提自體。比余圓證功德自體。
任持一切佛法種子。于自體中于所依中。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又諸菩薩住種性住。
當知是施波羅蜜多因力所作。獲得內五自體圓滿。是余戒等波羅蜜多因力所作。云何內五自體圓滿。謂善趣攝若天若人。于余有情壽等殊勝。當知是名第一圓滿。若有俱生。于善加行常無厭倦。堪忍他惱不樂惱他。當知是名第二圓滿。若有俱生。普于一切所作事業堅固勇猛。當知是名第三圓滿。若有俱生。性薄塵穢于其自心能自在轉。心有堪能于一切義速證通慧。當知是名第四圓滿。若有俱生。于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捷利。當知是名第五圓滿。應知是名由異熟果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次第建立。
由此法螺隨如來欲發大音聲。普能遍告無邊無際諸世界中所化有情。如是無量福德資糧修證圓滿。能感如來不可思議無上無等遍一切種最極圓滿所攝自體。又此能感諸相隨好無量善業。
云何一切種所依清凈。謂一切煩惱品粗重并諸習氣。于自所依無余永滅。又于自體如自所欲。取住舍中自在而轉。是名一切種所依清凈。
謂于東方南西北方。種種名字假設安立品類差別。隨先過去所有自體。
彼住如是色類年齒。乃至廣說。唯有爾所隨先過去所有自體。
第51-60卷(13處)
所謂身老心老壽老。變壞老自體轉變老。此中衰變等乃至身壞。
若從善趣增盛聚中自體沒已。往于惡趣下劣聚中。自體生起。名自體轉變老。
若已生諸行生時暫停。名剎那住。若諸眾生于彼彼處彼彼自體。由彼彼食為依止故。乃至壽住。
名現行成就復次云何命根。謂由先業于彼彼處。所生自體所有住時限量勢分。說名為壽生氣命根。
又于行等都不執著我及我所。由此因緣色等壞時亦不恐怖。由此相貌顯彼自體已得清凈。
四由自體變異所生。謂彼諸根自相差別故。
最后愛為緣建立獨愛。當知此愛隨逐自體。又愛云何。謂于自體親昵藏護。后有愛云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別。
一切愚夫于內自體愚癡生起。是名無明。無明緣故次后諸行。
于自體上貪愛現行。于男于女若愛若恚亦互現行。
第61-70卷(5處)
一由相故。二由體故。三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相者。謂由所依故及行住故。體者。謂由自體相故及差別相故。業者。謂由自作用故及邪正行故。法者。謂由染凈故及世俗勝義諦故。
復次如佛世尊說三苦性。此中云何為行苦性。謂后有業煩惱所生諸行于彼彼自體中。能隨順生一切煩惱及與眾苦所有安立。
于非苦樂之所顯現粗重所攝所有安立行自體中。于無常性計常顛倒。于眾苦性計樂顛倒。于不凈性計凈顛倒。于無我性計我顛倒。是故說彼不苦不樂受無明所隨增。
由此因緣于五趣生死中。感愛非愛有惱無惱自體令生
若于過去生自體差別明了記憶。名宿住隨念。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于念與念相應此方得轉。是故說名宿住隨念智。余如前說。
第71-80卷(4處)
云何菩薩于自體上行于正行。謂如善巧家長于未成就幼童。
由三種相應知心雜染相。一者生故。二者轉故。三者行故。于諸趣中種種自體生故名雜染生。即于此中生者自然剎那有流轉故。
六者超過彼所依自體差別。
由二因緣入如來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別故。二者由真實智善決定故復次云何如來調伏方便。當知此有二種。謂自體同分故。及勝解同分故。又現同分為令安住受教心故。
第81-90卷(31處)
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余種。
由四種相當說別義。一者分別差別名。二者分別自體相。三者訓釋言詞。四者義門差別。
謂于慧自相所依助伴等中。唯慧自體是慧自相。慧之所依助伴所緣。名為共相。
言律儀者。謂是遠離自體相故。
無有趣入名色事故。自體永不生故。無生長者。謂無有名色更增廣故。
第四句顯示自體相似之法。
應知其相。藏者。謂于內所攝自體中愛故。護者。謂于他相續中愛故。執者。謂于我所中愛故。渴者。謂倍增希求故。所染者。謂貪居處故。
何等為四。謂于先有先世先身先所得自體中。聽聞常見增上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增上力故。
于現在世結生相續。有隨眠行所攝。自體而得生起。于現在世乃至壽盡亦復如是。不調不伏。
而命終已。未來自體復得生起。又能攝取有隨眠行。
謂于現在世已調已伏無有隨眠。而命終已。未來自體不復生起。亦不攝取有隨眠行。不攝取彼以為因故。
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系屬有限住壽故。無恒。外事劫后決定無住故。非久住。
復次嗢拖南曰
速通自體智境界 流轉喜足行順流
知斷相想立違糧 師所作等品后廣
當知一切自體諸行皆悉無常。謂一切自體壽量有限。
非如所受必死之身至壽盡際尚不能遂己之所欲延一剎那。況乎久住。又一切自體因所生故。彼因作故。是無常故。又有自體廣大興盛終歸磨滅而可得故。謂在色界欲界天人大梵帝釋轉輪王等。又由無倒阿笈摩故。謂佛世尊于諸自體無常法性。現見現證而宣說故。復有三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由是因緣諸受欲者恒常戲論。何等為三。一資產圓滿。二自體圓滿。三廣大殊勝有情供養圓滿。當知復有三種因緣。能得如是圓滿差別。
多品自體因差別故。剎那量后時無暫停相似法故。
有取之識依四識住。發起種種自體。隨轉相似法故。覺了諸識方于幻事。
一切行因略有二種。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謂喜為先因。由此喜故于彼彼生處。障于厭離滋潤自體。為欲將生所生之處。雖有一切煩惱為因。
由此見故。于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
或計我所。由此因緣雖升有頂。而復退還。若于如是一切自體。遍知為苦。
又于涅槃分別自體永變壞故。起怖畏行相。
及遍自體初中后位所有惱亂皆不了故。當知即是于生老病及死法性不能覺了。
是故希求異生體后有余依滅。及自體后無余依滅涅槃界時。于三學中多修學住。
然非此舍即舍體空。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于一時間。由無一類或受或想。或復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為空。
于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或即自體所依止身。于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名為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
第90-100卷(18處)
又能增長所有貪愛。謂后有愛及資財愛。后有愛故。能生當來所有自體。
一切自體于終沒時皆滅壞故。有滅壞苦。
謂有愛故。為欲生起第二自體。受習其因。此自體滅第二自體次生起故。
又即此我體是無常。由有生故。老故。死故。又此諸行以于諸趣種種自體生起差別。不成實故。說如幻事。
云何生起第二自體。謂喜樂等為集因故。于當來世生老為根眾苦生起。
既命終已。由前際因。于現在世。自體得生。生已漸次于母腹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任持所有羯邏藍等名色分位。后后殘勝。始從胎藏乃至衰老。
由識為先受為最后。遍能牽引諸自體故。
已生自體諸先所有造作增長順后受業。
即彼自體及先所造順后受業。總攝為一。
即生自體亦名為生。前生是細。后生為粗。
若先自體是可愛者。愿彼相應故。造善業。作是思惟。愿我當有如是種類如今所有。若先自體不可愛者。愿彼離隔故。造善業。作是思惟。愿我當有如是種類異今所有。
如經廣說。若五趣事。若四生事。若四入胎事。若四得自體事。若四食事。若四言說事。若四法受事。若四顛倒事。若苦諦事。若集諦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流轉雜染品事。
時分別者。謂一切行唯剎那住。即此自體還望自體。說為不異。過剎那后說名為異。
內門自體愛染隨故。名有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