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的時候和森森聊天的時候提了一下周報制度。
森森果然迅速地開帖了,但是我覺得他的那篇帖子有些太硬了,所以我來發一篇稍軟一些的。
我在阿里實習的時候,我就很喜歡他們的周報制度。
大家每到周末的時候就寫一寫一周做了什么,參加了什么分享會或者會議之類。
寫周報是一種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一周又干了好多事情呀!
而且可以看到彼此的動態,這樣的感覺還是蠻好的。
在求是潮的時候我就覺得大家對彼此在做什么知道的太少了。
一起在辦公室的人當然還好,但是如果彼此在寢室,就不知道大家在做什么了。
我發現有不少工程師只是埋頭做事情,但是我覺得這樣是危險的。
因為在以后,你的管理者可能不會有足夠的心力來了解你的方方面面。
你不能等著別人來 pull,來獲取你的信息,你要 push,把你的狀態 push 出去。
你做了很多事情,你的行為理應被人知道。
也許你不好意思做這個事情,所以恰恰需要周報制度來保障。
深藏功與名?當然可以。不過如果不是夸大自己的功績而是僅僅平直的周報,我覺得那是應得的。
寫周報的制度成本可能確實挺高的,大家要寫,然后整理者要整理。
整個機制的維護是需要投入能量的。
周報和日記一樣,一次兩次都是很簡單的,難的是長期的維護與堅持。
我現在自己也寫個人周報,只是不會對外公開。
個人周報的內容大概是一周的時間使用情況、下周時間預算、一周達成成就、一周的大事記、反思。
當然周報的很多東西是從日記里提取的,但是寫周報視角確實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在不同的時間跨度上看待事件,一周的事件脈絡會呈現出來。
而進行周與周之間的比較則會有一種更加大跨度的感受,可以逐漸對自己一周的工作能力有一個大概估計能力。而且比起天這種單位,周的表現則要更穩定些。
當然如果有時候我太拖延,會變成雙周報或者月報。
就我個人而言,周報確實能夠帶給我很多收獲。我覺得非常值得。
人的記憶太不可靠了,很長的時間沖洗之后,這些外部的文字將會是我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據。
看看去年寫過的周報,可以觸摸到自己這些時日以來的經歷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