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了Steve Krug的《Don’t make me think》,這本書精煉的指出了WEB設計的可用性原則,以及用戶體驗設計師在實現一個優質網站時的"經驗"。中文名《點石成金》正是高度概括了本書的核心觀點與內容價值。現對該書框架內容簡單總結,些許讀后感,聊以加深記憶和思考。
一、寫在前面
該部分是內容之前,作者針對該版本與內容作了必要的陳述。總結如下:
該書之前曾有一版。作為第二版,是對前一版本的繼承與發揚:繼承:這本書也很薄(看不了大部頭的小伙伴可以樂了),一些重要內容與版本一相同。發揚:內容有所刪減,特別是實例方面。
哈哈:還沒開始正文,已直接和間接治療作者是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徐徐道來,已引出主要內容,又介紹了寫作背景。劃定寫作范圍之后,又限定了"誰是誰",總以證明作者是個“講故事"的高手。
二、指導原則
1,別讓我思考
作者認為的可用性第一原則:別讓我思考。網站的控件,按鈕都要清晰明了,自圓其說。
2,我們有自己的使用網站方式
a.掃描而不是閱讀。
b.面對選擇,喜歡將就
c.用戶不屑于了解背后原理
長期的閱讀習慣使得用戶練就了一身撲捉要點的本領,我們總"很忙",在網頁上探索不會為失誤付出太大代價,更擅長自己的方式獲得想要的結果,這些都會讓我們不按"常規法則"使用網站,用戶通過掃描尋找,盲目的做出決定,而且只會關心自己的目標,不會介意為什么網站會這樣!
因此,作者認為網頁設計應該注意五個重點:
a, 在每一頁上建立清楚的視覺階層
b, 善用慣例
c, 將頁面區隔成定義清楚的區域
d, 明確標出可以選擇的東西
e, 降低干擾
3,注意文案的力量
文案是解釋和引導用戶的重要元素,文案要注意簡潔,盡可能的簡潔。
哈哈:這部分原則不禁讓我想起了諾曼在一本著作中寫到,設計師要注重用戶的心智模型,交互方式的概念模型應與用戶的心智模型相匹配。我想這里用戶心智模型的模型就是:憑借自己撲捉要點,聽從內心的習慣進行操作,按照自己的方式尋找目標。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重要的信息更明顯,輔助的信息更弱化,正確的入口更易得,適量的幫助其作出選擇,當然有時要借助一些文字的解釋。
三、您必須做對的事情
1,導航是路標
a,導航為用戶指引方向
b,搜索的重要性
c,導航層級要分區
d,不要小看頁面名稱(讓用戶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
e,面包屑(自己現在在哪里,之前在哪里)
2,首頁很重要
a,明確網站的主要內容
b,與用戶建立信用
c,用戶應該從哪里開始
d,副標題重要性
e,下拉菜單要正確應用
哈哈:導航設計,似乎是一個無時不在遇到的設計難題。最近在做一個客戶端的重構,深有體會。這里的導航,不僅是一個APP的功能布局,針對但一功能模塊,如何有效的拆解操作流程,展示切換入口與方式,成為了一個糾結癥患者的痛楚,導航的設計并不難,難的是選擇~
四、確定您做對了
1,與伙伴們協作
a,團隊中的設計師,開發人員,業務人員,領導。。。
2,簡單的測試
a,焦點小組測試并算是使用性測試
b,測試可以拓寬見識
c,測試要盡可能提前
d,測試者不在于人多,理想人數建議3,4個
e,測試結果是判斷的因素之一,之一,之一
f,測試過程要錄像記錄
g,問題要有側重的修復
h,每個月花一天做測試
哈哈:“可用性測試”,“用戶調研”,“AB Test”...似乎有著無數的方法和工具可供設計期間進行測試。但是,但是,,隨著互聯網產品的快速迭代,以及設計工作在整合互聯網行業的整體重視程度,測試更多能為功能驗收,Bug檢查等產品開發的部分。根據自己所經歷公司的設計環節,更多的測試基本交給了用戶和市場,放到了產品發布之后:用戶投訴,埋點數據等稱為滯后等反饋方式。“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如何在設計環節引入可用性測試,在設計環節形成閉環的測試流程,這個,,在等等吧。。
Don’t ?make me think,整本書由淺入深的詮釋了用戶為先,易用性等設計理念。作者在WEB設計的工作經驗和設計沉淀所得出的一些原則,在移動設計的今天更為試用。移動設備的獨特使用環境和物理屬性下,用戶的耐心和注意力“日益下降”。如何提升用戶使用效率,更為整個產品體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