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瓜師叔
有人以風景如畫為美,有人以人性之美為美,有人以歡喜結局為美,有人以悲劇收尾為美,而愛倫坡則是以恐怖為美。恐怖美學,從字面的解釋,即恐怖與美麗并存。一般來說,會留給人相當的想象空間,讓人一邊害怕,一邊欣賞,一邊回味。他筆下的《黑貓》,體現了他以恐怖為美的思想。
《黑貓》講述了原本性情善良溫順、喜愛小動物的“我”因愛上喝酒而性情變得喜怒無常、兇狠殘暴,而后殘忍的挖貓眼、吊死黑貓——普路托;因殺貓后發生了一系列古怪之事而感覺到驚恐和后悔,便把在酒寮偶遇外貌形同普路托的貓帶回家;因“我”對貓產生了厭惡之情,沖動掄斧砍貓卻怒殺害妻子。因警方和“我”在地窖耳聞磚墻內貓的嗚鳴而發現了妻子的尸體,最終“我”獲罪。
相信大多數讀者們現今每每想起愛倫坡筆下的《黑貓》仍然會感覺到無比害怕,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看見黑貓會不由自主的毛骨悚然。那么,愛倫坡是如何塑造一只令人至今想起仍余驚不斷的黑貓?他筆下的《黑貓》恐怖魅力何在?
第一,對黑暗陰暗場景的刻畫描寫,渲染了恐怖氛圍,為下文的情節作了鋪墊。例如:火災后的場景、燈光昏暗的酒寮、黑暗陰森的地窖。如:“墻壁都倒坍了,只有一道還沒塌下來。”“墻根前密密麻麻聚集了一堆人,看來有不少人非常仔細和專心的在查看這堵墻,只聽得大家連聲喊著“奇怪”,以及諸如此類的話。”“白壁上赫然有個淺浮雕,原來是只偌大的貓。這貓刻得惟妙惟肖,一絲不差,貓脖子還有一根絞索。”這三句惟妙惟肖的刻畫出火災后的場景,渲染了恐怖的氣氛,道出了“奇怪”之處,引起了讀者的好奇與興趣,為下文把一只形似普路托的黑貓帶回家作了鋪墊。
第二,采用了第一人稱“我”的寫法,以及對“我”心理、動作和黑貓外貌的細致刻畫描寫,讓讀者感覺親近并且形象。
首先,小說中以“我”為稱,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把讀者引進小說中,讓讀者感覺自己像是在認真聆聽作者訴說自身的經歷、讓讀者感覺自己仿佛身臨其境化身為小說中的“我”。如小說的開頭:“我要講的這個故事極其荒唐,而又極其平凡,我并不企求各位相信,就連我的心里都不相信這些親身經歷的事,若是指望人家相信,豈不是發瘋了嗎?”小說以敘述的形式開頭,仿佛作者與讀者面對面的坐下交談。
其次,對“我”心理變化的細致描寫,根據小說情節發展環環相扣,牽動著讀者的心。由“善良溫順”到“喜怒無常”,由“怒不可遏”、“兇神惡煞”到“面紅耳赤,不寒而栗”,由“悔懼莫及”到“毫無觸動”,由“感到傷心”到“變為惱怒”,由“邪念沖動”“痛悔不已”……
再則,對“我”虐貓殺貓動作的細致描寫,極其殘忍可怕,牽動著讀者的心。如小說中挖貓眼和用套索殺貓的情節:“一把抓住它。”“從背心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打開刀子,攥住那可憐畜生的喉嚨,居心不良地把它眼珠剜了出來!”“用根套索勒住貓脖子,把它吊在樹枝上。”
最后,對黑貓外貌的細致刻畫,讓讀者通過作者的文字敘述在腦海中浮現出黑貓的模樣,加強恐怖壓抑氣氛的渲染。如“這只貓幾乎整個胸前都長滿一片白斑,只是模糊不清而已。”“使我更加痛恨這畜生的原因,就是我把它帶回家的第二天早晨,看到它竟同普路托一個樣兒,眼珠也被剜掉一個。”“我說過這斑記大雖大,原來倒是很模糊的,可是逐漸逐漸的,不知不覺中竟明顯了,終于現出一個一清二楚的輪廓來了。”“是個恐怖東西的幻象——一個絞刑臺。”再如“尸體頭部上就坐著那只可怕的畜生,張開血盆大口,獨眼里冒著火。”
第三,層層推進、絲絲入扣的巧合設置和前后對比構造,使小說中各個情節構成整體。因為“我”喜愛小動物,所以家里養了一只黑貓;因為“我”酗酒,所以性情大變;因為“我”醉酒普路托咬“我”,所以“我”怒不可遏挖貓眼;因為“我”邪念漸生,所以“我”用套索把貓殺死;因為“我”夢中失火,所以現實中亦碰巧的起火了;因為火災后墻上浮現奇怪的貓樣,所以“我”后悔殺貓;因為貓害“我”摔了個倒栽蔥,所以“我”掄起斧頭欲殺貓卻怒殺了妻子;因“我”得意頭腦發昏失言敲磚墻,所以磚墻里傳來陣陣哀號;因貓聲聲不斷的哀號,所以“我”終落入法網。每一個情節,都恰到好處;每一個情節,都不斷推進。符合了小說創作的順序: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如果說作者僅僅只是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刻畫描寫黑暗陰暗場景、人物的心理變化和動作,顯然是還沒足夠的。一部能被大多數人稱頌的文學作品,它必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且不能脫離人民群眾。而愛倫坡的《黑貓》正是抓住了廣大讀者的心理,使恐怖美學得以體現。
第四,抓住了廣大讀者的心理,讓恐怖美學得以體現。有人以刻畫描寫極其血腥殘忍的場面來體現恐怖,而愛倫坡的《黑貓》對殘忍場面的描寫并不多,卻能讓人深遠持久的只要一想到就害怕。這是:心理恐懼。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而一千個人讀《黑貓》,也有一千個不同的《黑貓》。
首先,讀者會受閱讀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理感覺。有的人在選擇光亮的白天讀《黑貓》,有的人選擇在黑暗的夜晚讀《黑貓》,有的人選擇在喧囂吵鬧的環境下讀《黑貓》,有的人選擇在靜謐安靜的環境下讀《黑貓》……我是在光亮的白天、喧囂吵鬧的環境下讀《黑貓》的,也許是因為如此,我對《黑貓》的恐懼感少一些呢!
其次,每個讀者在頭腦中想象、聯想塑造的形象不一,黑貓的恐怖程度就不同。貓,給我們的感覺是很慵懶、愛撒嬌、愛粘人的小動物。而貓在西方國家則是邪惡巫婆的化身。小說中的黑貓,是一只“個頭特大,非常好看,渾身烏黑,而且伶俐絕頂”的貓。至于小說中的黑貓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伶俐絕頂,并沒有言明,而是把問題留給讀者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聯想。
最后,讀者們是否相信靈異事件的存在,小說恐怖美的深淺程度也就不同。至今,世上仍存在一些未解之謎,人們既不能片面的肯定某些事物的存在,也無法完全的否定某些事物的存在。如此一來,未解之謎,就成了謎。倘若你相信靈異事件的存在,可能就會對小說中一系列的未解之謎感到莫名的恐懼。如:火災后一面墻上為何會浮現奇怪的貓像?“我”究竟是如何把黑貓連同尸體一起砌進磚墻里的呢?貓是如何進入砌好的磚墻里的?貓只是動物,為何能誘“我”殺妻后鳴叫報警使“我”獲罪……
總的來說,愛倫坡《黑貓》的恐怖美學是十分成功的,無論是在場景刻畫、人物細節描寫,還是在抓住讀者心理的恐懼方面。我相信,《黑貓》將在不同時期為不同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恐怖美的感受。
本文為 |南瓜兒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簡信聯系作者申請并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