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博客上寫了一段時間,轉戰到微信公眾號,更新了近兩個月,又發現了簡書。這一路走來,發現我沒什么可寫的了,翻來覆去看自己的文章,毫無價值,啰嗦來啰嗦去,就那么幾件事,就那么幾個主題,自己一篇篇讀來已覺索然無味,又拿什么去贏得讀者呢。
一日參加一個微課程,自學語言,主講老師是哥倫比亞大學自學四門語言的牛人,我們成為何老師,他說,學習語言是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過程。我們每說學習語言,第一念頭就是口語,當我們在短時間內邯鄲學步說幾句“中式”英語而自詡,但一遇到全英文對話又傻眼。這就是一個輸入與輸出嚴重失衡的狀態,英語詞匯量沒積累到一定程度,聽的又太少,說便成了問題。他提出學習語言,要多聽多讀,量變到質變,說也就不成問題,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來,從咿呀學語到現在二三十年了,我中文說的也沒達標啊,反而釋然了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英語學習卻還是啞巴英語的事實。
我仔細想來,最近一個月看了幾本書,近幾年來又讀了多少本,這樣的輸入量遠遠滿足不了我的寫作。沉下心,先做個讀書計劃,每日堅持寫一篇文章無關乎好與壞,試著邊思考邊在寫作這條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