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L聊天,總結近來的感想,一向有洞見的L,拋出了一個讓人思考許久的話題----輸入與輸出。針對此話題,我的腦細胞在自虐式的反思過程中死了不少,不過還是要感謝L的分享。
L是做培訓的,平時喜歡看、喜歡說,喜歡寫,所以他修煉了三項愛好來自我提升,分別是看書、演講、寫作,他今年的目標就是圍繞以上內容的“三個一”工程:看100本書、做100個演講、寫100篇文章。雖說這三個工程很浩大,我也嚴重懷疑L的完成情況。
但以輸入與輸出的角度來看,這三項愛好形成了一種三角形的穩固與平衡,通過看書來輸入知識,通過寫作來梳理思想,最后再通過演講來輸出觀點,這一條知識流通鏈,貫穿了L的生活與工作,著實幫助他成長了很多,他的文章變得更有角度,他的演講也變得更有干貨,而他本身也變得更加睿智了。不得不承認,“輸入和輸出”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反觀自我,也是一個文藝女中年,喜歡讀書,看電影,聽講座,每每看到或聽到觸動內心的內容,頓覺醍醐灌頂,樂得屁顛屁顛的。但這些零碎的信息與知識,就像是破散的拼圖,混亂的灑在大腦的某個犄角旮旯,不僅不能派上用場,還會大量的消耗內存空間,究其原因,可能就是沒有找到一種輸出的方式,因為沒有輸出,所以就不會主動地對自己的碎片化知識進行整理,任由其混亂無章地攤放在那里。
朋友說我是一個不善于總結和輸出的人,有很多經歷,卻不能把經歷變成經驗,無法總結出事物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總結自己的優勢,更別提固化自己的優勢,所以尋尋覓覓也找不到自己的在社會上的核心競爭力。
我承認在“輸出”上,確實比較懶惰,懶得反思、懶得總結、懶得實踐,不會像L那樣堅持寫文章,也不會執著于某一件事情深挖背后的原因和規律,更不會在某些場合滔滔不絕的說出很多令人信服的話語,因為真的不知道說什么。所以即使“輸入”不少雜七雜八的觀念,卻依然沒有“洞見”,就像《后悔無期》里那句經典的臺詞“聽了很多大道理,依舊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但若想要較大的提高,需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輸出方式,尋找且堅持的過程是痛苦的,需要打破種種固有的思維與習慣,比如:以前看完一本書,靜靜地把它放回書柜上就行了,但若想有更好理解,就需要進行“二次加工”,可以寫書評、可以做出一本書的思維導圖。又如:以前看完一個TED視頻或英文電影,就可以點擊關閉按鈕去逛淘寶了,但要想積累詞匯量,那么還需要從頭到尾記錄下陌生的單詞,然后背誦。光是想象這些繁瑣的過程就讓人望而生畏,但這就是輸出,讓人感覺到痛苦的同時,也會提高能力,需要耐得住性子去鍛煉。
工作中更需要平衡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工作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輸出的過程,需要用到自己的技能與執行力去完成一件件工作事項,在沒有相關經驗的情況下,只能依靠大量的輸入來儲備相關方法論和技巧,這些輸入可以從看書、聊天、培訓中得來,通過用心的觀察與領悟,漸漸地形成對這件工作的認知,而后將這些輸入應用到的實踐中,不失為一個“學用相長”的過程。
比如:你需要做一個公司展示型的ppt,以自己那一點ppt制作經驗,要做出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ppt實屬不易,此時就需要大量的輸入,通過書籍、網絡去學習ppt制作的相關知識,包括風格、配色、排版、優化技巧等,同時儲備一些ppt模板,以備不時之需。而后的輸出就是“借鑒與結合”的過程,結合公司的文字介紹資料與邏輯順序,借鑒模板的排版與配色方式,出品一個能拿的出手的ppt。如要修煉成一個牛閃閃的ppter,則要堅持“輸入與輸出”的過程,長此以往才能形成經驗。
作為一個半新不舊的職場人,雖然沒有深厚的資歷與強大的工作能力,但工作后的經歷,讓我真切的感受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你可以沒有好的學歷背景,可以沒有雄厚的企業的平臺,可以沒有聰明的頭腦與伶俐的口才,但不能缺的就是一顆不斷學習的心態,要時常為自己充電,向腦子里輸入必要的知識。
同時,工作又不同于學習,有其內在的規律和規則,不能一味地輸入,所學的知識需要在實踐中用到,需要以一種合適的輸出方式來推進工作進程,“溝通協調、時間規劃、經驗總結”都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所以工作中的輸入與輸出關系似乎更接地氣,因為這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最佳環境,也是快速修煉自我的試驗場。
輸入和輸出,就像是呼吸,一呼一吸,張弛有度,人才能維持健康運轉。在精神與能力層面,向內的輸入,向外輸出,都是不容易的過程,需要“訓練、訓練、訓練”和“堅持、堅持、堅持”,重要的事說三遍,以此來給自己打雞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