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因為陜西孕婦馬茸茸的跳樓自殺,社會上熱議不斷,無痛分娩這種生育方式也開始被很多媒體提及。用相對客觀的標準來衡量,臨床上應用的疼痛評估其中之一的“長海痛尺”,將疼痛分為0-10分,共11級。一般來講,自然分娩的痛感能達到8分,還有10%的人在8分以上,甚至會達到10分。還有說法認為,產痛是除了燒傷灼痛以外,排名第二的疼痛。大量臨床研究發現,產痛除了有助于產科醫師判斷產程進展外,對母嬰并無任何益處。它不僅僅會影響產婦的健康,還有可能引起胎兒的病理和生理變化。疼痛會引起產婦需氧量的增加,加速產婦呼吸,可能會因過度通氣,導致體內的兒茶酚胺含量的增多,引起呼吸性堿中毒。嚴重情況下,劇痛還會使得血紅蛋白釋放的氧量不斷下降,引起胎盤血液供氧不足,最終導致胎兒缺氧。
正是因為有產婦和家屬恐懼生育時的疼痛,主動地就選擇了剖宮產。而剖宮產其實是在無法順產的情況下才提倡使用,剖腹產畢竟是手術,手術并發癥、麻醉意外不可避免也難以預料。據有關資料顯示,剖腹產并發癥比自然分娩多2-5倍;剖腹產出血率比自然分娩大3-4倍;剖腹產術后感染機率比自然分娩大6-8倍;剖腹產后患子宮內膜炎達20%;剖腹產術后發生腸粘連達10%以上。已有很多醫學研究表明,在剖宮產手術過程中,產婦發生羊水栓塞和血栓栓塞的風險會增加,可能會傷到孩子。
2008年,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剖宮產產婦中,有11.7%屬于社會因素剖宮產,也就是沒有剖宮產的指征,但是因為要擇吉時或者怕疼等非醫學因素選擇剖宮產。在醫學界,被廣泛推薦用于減緩產婦疼痛的技術,其實是無痛分娩,又名分娩鎮痛。與剖宮產手術不同,分娩鎮痛是指在產婦自然生產過程中,利用呼吸法、水中分娩等非藥物性方法或硬膜外麻醉等藥物性方法,盡量減少產婦分娩時的痛苦,讓產婦在第一產程積攢體力,待宮口全開時能有足夠力量完成分娩。其中最常見的是藥物類無痛分娩,即通過往產婦脊柱內注射麻醉藥的方式,麻醉掉產婦胸部以下傳導疼痛的神經,也就是“硬膜外鎮痛”。
在歐美國家,無痛分娩的普及率非常高。據《新京報》報道,芝加哥洛約拉大學(一家頂級私立大學)的婦產麻醉科主任稱,2001年至2012年,洛約拉地區產婦接受無痛分娩手術的比率從75%上升到近90%。而在歐洲,無痛分娩普及率最高的法國,也達到了將近八成。最近有媒體報道說,中國只有1%的產婦能享受到無痛分娩,這個數據來源是2004年《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的無痛分娩率有了一定提升,2015年,國家衛計委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快樂產房,舒適分娩”項目,活動的稿件中透露,據估算,中國無痛分娩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