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德語、法語之后,我才意識到英語語法和它們兩個相比,是小巫見大巫。雖然有相似的一些單詞和語法,但德語、法語的動詞變位、時態都比英語要多,我剛開始學的時候也挺抓狂,甚至混淆過。
每一位初次接觸二外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如果是日語、韓語還好,和英語語系不同,但是和英語相似的語系里,二外和英語混淆了,有時候讀英語總會發成二外的音。
有位讀者問我:“丹妮,我是一名XXXX大學的大二學生,學馬來語,從單詞字母上看,馬來語和英語沒什么差別,有些馬來詞雖說是從英語過來的,但只學了一年多,感覺英語就被同化了,自認為以前英語還不錯,但現在感覺自己英語水平還不如初中生,大一考了一次四級,差了30多分。現在備戰第二次四級,可是每當一看到一個英語單詞,大腦里就不由自主的想成是馬來詞,滿腦子的在搜索這個詞的馬來意思,遇到不會讀且沒有音標的英語單詞,一張口就按照馬來語的讀法,對此我真的是很焦灼,馬來語也學不好,英語也弄了顛三倒四!丹妮姐,我覺得我的世界被這兩種語言弄了一片混亂……”
我沒學過馬來語,但是我理解每一位初學二外的人都或多或少遇見過類似情況。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混亂呢?因為語言之間的相似性讓你產生了錯覺,以及經常說二外但是不復習英語,英語就被漸漸淡忘了。
要想二外和英語不混淆,你需要了解這些技巧。
一、把二外&英語的發音弄清楚
語言之間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發音、單詞也如此。
舉例說:“R”這個單詞在英語、德語、法語里的發音。英語里音標[r]的發音 ,通常有字母組合r,rr, rh, wr都發[r]這個音,如:rice米飯、room房間、mirror鏡子。
在德語里,它的發音和英語就不一樣,1.[r]為輔音(發顫音),用小舌或舌尖發音均可,如:Rad, rot。2.R在音節中(短元音后)也發輔音(r),但有元音化傾向。如:Barren, Herr。3.當R在非重讀后綴-er,-ern,-ert等中以及在前綴-er,ver-,zer-中要元音化為[?], 發音近似[a].Vater、Kinder。
而在法語里,R的發音是這樣的:R就是我們常說的“小舌音”,含著一口水,聽起來像漱口時發出的音,發類似漢語中“h”(喝)的音。口型是:舌尖抵下齒,舌后部抬起,與軟腭小舌靠近,氣流通過該空隙時發生摩擦小舌顫動。發音規律也不一樣,比如除了er組合以外,法語單詞中R在詞末要發音。在rr、rh單詞里也是讀[r]的音,如:serre 溫室、rhume 感冒。
德語、法語課本里,單詞是沒有音標的。所以你需要在最開始學習的時候打牢基礎,以后打開課本即使不知道那個單詞的中文意思,也能夠讀出那個單詞來。
在最開始學習的時候,把基礎打牢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學到后面,你就會混淆許多發音,甚至明明看著是英語卻讀成了法語、德語的音。
二、切記不要零基礎同時學兩門以上語言
我以前寫的文章里一直在強調“專注學習”,特別是學外語不要野心太大,不要想同時掌握多國語言,這是很難的事。路都不會走,何談跑步呢?
我是在把大學四、六級考試通過之后,才去發展興趣愛好學德語的。如果連學校要求的基本證書都拿不到,學二外時會很慌張,一邊學習二外一邊又要擔心英語考試。不要想短期內就掌握一門外語,學外語沒有捷徑可走,唯有一步一步踏實前進。就算是語言專業的學生,也是用了四年大學時間才把一門外語學好的,更何況是非科班的我們。
不要想著我今天學法語、明天學德語、后天學日語,這樣學下來什么語言都學不好。
我自己學習下來的體驗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年學一門外語,已經是很難的一件事。你需要每天都堅持學,如果中斷時間太久,知識就會被遺忘。而堅持這件事對大多數人來說很困難,更何況是學新的外語。我到現在都不敢說自己精通多國外語,只敢說我“會”,因為精通的境界是需要更多年去積累的,我也希望自己未來能夠達到精通幾門外語的境界。
網上太多文章為了獲取閱讀量,取名XX天說流利外語、X天背完XX單詞,誤導了太多人。也導致大家有種錯覺:我學了一個多月,為什么還是達不到流利的程度。
與其想幾個月內想掌握多國外語,不如從頭開始腳踏實地把一門外語先學會吧,至少學到日常交流無障礙的程度。如果想要幾天就能聽懂一門新的外語更是不可能,你在短期內想要得太多,就會什么都學不好。
如果你想成為會說八國語言的人,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去積累的。
三、總結語言學習中類似、不同的地方
其實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混淆,大部分情況是類似這樣的:1.這個單詞看起來很熟悉,但是不記得它的英語意思是什么。2.發音容易錯,不知道該怎么拼寫。3.德語、法語、英語語法混淆,導致單詞、句子寫錯,意思理解錯誤。4.開口說英語的時候會夾雜著其他語言的單詞。
你不是不聰明,而是沒有用心去總結語言里類似、不同的地方。用英語里的星期來舉例,學會總結規律,然后牢記單詞。英語里的星期一到星期天:Monday 星期一 Tuesday 星期二 Wednesday 星期三 Thursday 星期四 Friday 星期五 Saturday 星期六 Sunday 星期日。
德語里的星期一到星期天:Montag星期一Dienstag星期二Mittwoch星期三Donnerstag星期四Freitag星期五Samstag星期六Sonntag星期日。德語里除了星期三不同之外,其他都是“tag”結尾,星期三要特殊記憶。
法語里的星期一到星期天:Lundi 周一 Mardi 周二 Mercredi 周三 Jeudi 周四 Vendredi 周五 Samedi 周六 Dimanche 周日。法語里除了星期天的結尾不一樣,其他都是“di”結尾,類似英語里的“day”結尾。
但是它們之間的發音、單詞由來都是不同的。
德語、法語里有些單詞和英相似,也最容易混淆。你可以準備一本筆記本,把自己經常混淆的單詞記錄下來,抽空復習,多練習幾次,漸漸就不會混淆啦。
四、該背的語法、單詞還是得背
如果你連基礎的德語人稱變位、常見的動詞變位都不想花時間去記憶的話,那也別想著去能夠讀懂、聽懂他們說什么了。其實很多人抱怨自己讀不懂、看不懂,問題都出在這里,偷懶。
偷過的懶,以后都要付出更多倍汗水來償還。
你沒有必要一來就要學到德語、法語B2水平,如果能把A1學好都能夠聽得懂許多日常對話了。不要遇見一點點困難就退縮,覺得自己記不住、聽不懂。
當初自己剛學德語時覺得整個人都不好,看全德語的課本一片迷茫,根本不知道講得是什么。但是沒關系啊,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就好好彌補。老師不可能只顧你一個學生的學習節奏,那就有時間多背背單詞、多聽聽力模仿德語發音,實在記不住的單詞就死記硬背也去背。看不懂就去研究,直到看懂了、明白句子意思為止。
后來能夠聽得懂一些了,就繼續抽空復習。就這樣一點一點堅持學著,把A1、A2學完后再回首時,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當然,德語、法語里的人稱、動詞變位是很頭疼的大板塊,也是需要強化記憶的。
其實現在每天都很多事情,并沒有再學德語、法語了。但就算我現在工作很忙的情況下,當我打開德國網站、或者是聽德語歌曲時,也依舊能夠看得懂、聽得懂。語言學習長期不用確實會退化,但你如果把基礎打牢的情況下,也能在短期內重新拾起來。
與其每天開口遇見學外語的人就抱怨,不如每天花時間去琢磨、思考那些不懂的外語知識。
這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別人偷不走:你的思想、以及學會的知識。
【簡書上關于語言學習的其他經驗貼,可以點擊我的以下鏈接直接查看】
Let me show you the world through my eyes.
徐丹妮·原創文章
尊重原創,轉載文章請提前聯系我,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