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在學第三門語言時,又不忘記第二門語言?

文字/? 徐丹妮? ? 圖片? /網絡

前幾天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寫了一篇文章:我是如何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第三門語言的?成為了簡書熱門文章,也被不同平臺轉載。有不少讀者私信問我:“請問如何才能把英語學好?”“請問你是如何學德語的同時,又不忘記英語的呢?”

對于第一個問題,網絡上已經有很多現成的干貨經驗分享帖,大家可以去搜索引擎一下,會跳出很多答案,在此不做過多闡述。而對于第二個問題,由于每個人學習的語種不同、用的方法不同,很多人比我厲害也比我努力,在此僅以個人德語學習、英語復習的經驗為主,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1、你得發自內心的喜歡學新語言


我人生中的第三門語言學習是德語,出于興趣愛好而學。大學畢業后一邊工作、一邊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了一年(每周一整天的學習課程),學習完的一周內要忙于工作處理各種棘手事情,也要忙于語言的復習之中。如果不是出于熱愛,我也很難堅持下去的。

在中國,大多數人最初學第二門語言英語時,出于為了應付考試的目的,都是被迫而學習。這也是造成很多中國孩子筆試成績優異,可是口語表達能力卻不行的原因。然而結束了學生時代,就沒有人逼你學習、也沒有考試成績和學位證掛鉤,之后的任何學習都是出于主動。

不管是德語還是英語,沒有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唯有熱愛督促你前進、督促你不斷復習。

2、語言都有一些共通性


德語和英語有時候會出現寫法一樣的單詞,那是因為英語德語都是日耳曼語族,只不過英語應用波及范圍廣,導致被不斷的簡化。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都是拉丁語族的,和英語差別大一些。

比如:德語里的gut/familie/mir這幾個詞,和英語的good/family/me讀音和拼寫形式比較像,意思也基本一樣。再比如德語里的月份:Januar,Februar,M?rz,April,Mai,Juni,Juli,August,September,Oktober,November,Dezember,和英語里的月份也很像呢。

但是德語、英語的語法是不相同的,你得根據德語單詞的陰、陽、中性來判斷它的動詞變位、主語要用第幾格等等。德文語法更復雜,但比英文有規律,屬于那種所謂開始時容易犯糊涂,但“越學越簡單”的語言。


我在學德語時,會在德語單詞旁邊寫上相對應意思的英語單詞,如果實在不能用英語單詞則用中文。比如:Montag(Monday 星期一) Freiag(Friday 星期五),這樣做目的主要是為了方便復習英語,也方便查看他們的區別。當然,初學德語時應該把它當作是一門新語言,不要問為什么單詞要分陰陽中性,也不要問為什么人稱代詞變格會有四格,只管學就好了。

以及,學完之后我會用英語去重新敘述這篇所學短文的大概意思。第一遍用英語講述故事情節,第二遍用簡單的德語講述。剛開始學有把兩種語言混在一起的情況,也能夠理解為什么很多學德語的學生在講著英語時會突然蹦出一個德語單詞來。

3、不同時間段做不同的練習


雖然我的德語單詞解釋用了英語,但是我做練習時從來都是把一門語言的練習做完時,在做另外一門語言的。做練習時一定要區分開,不然容易混淆而且沒有達到做練習的效果。我都做哪些練習呢?聽力、閱讀、寫作、口語。分階段進行,把大目標一點一點分解。由于德語是新學語言,花在做練習上的時間要多一些,比如下班后,一、三、五做德語聽力、寫作、閱讀的階段性練習,二、四做德語的口語練習。而英語則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和客戶、朋友交流時用,或者是看英文小說、美劇等等的時候,就順便復習英語了。由于英語的基礎比德語牢固,且英語學生時代一直都在學習,因此不容易丟,即使短暫忘記了也能夠快速找回來。

有人問我,沒有該國語言的使用者在本地時,如何練習口語?

在昆明的德國人少之又少,沒關系,你可以利用互聯網呀。不一定非要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練習口語才行,現在網絡技術那么發達,不敢開口說那就先在網上用文字交流、后面再用語音。推薦幾個可以和外國人交流的APP(文字、語音交流的都有):skype、LinkedIn、instagram、facebook,請大家自行學習翻墻辦法。

另外,我剛入門的時候就買了德-英-漢的三語字典,不管學習任何一門語言,字典是必備的。如果覺得重可以買一本小的隨身攜帶,我的德語老師最初學習德語時,字典可是已經被她用得很舊了,這說明她經常用、經常學。

4、無聊就多看學習app,少刷朋友圈


弦繃得太緊都會斷掉,學霸都需要放松休息的時候,更何況我這樣普通的人呢。

把無聊看淘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習慣,改為刷學習的app吧,堅持下去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不是不讓你看手機,而是把時間多花在語言類的app上。講真,我好多詞匯量、知識面的擴充就是玩學習app玩出來的。比如我看《經濟學人》英文版時,會有一些專業的單詞不懂,而查過字典之后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推薦有能力的讀者都去看英文版的《經濟學人》,不僅僅是國外學術考試經常從里面選文章、話題,更是了解每周世界動態的一本雜志。

不想學德語了?那就打開英語app,刷刷新聞、看看有趣的小文,或者打開背單詞軟件,圖文并茂的斬掉二十多個單詞,又或者把看到的德語美句抄寫在本子上。這些不會占用你太多時間的,堅持一個月,相信我你的英語并沒有丟掉,而德語的水平也在進步,積少成多,量變引起質變。

這是我自己手機里的學習APP截圖:

5、找到屬于你星球的人


一個人學習未免枯燥無聊、沒動力,不如找到屬于你星球的人。例如我學德語時,除了班級里的小伙伴微信群交流之外,我還在網上找了德語A1-A2學習的小伙伴們,一起在群里打卡,更新每天的進度。當你犯錯誤的時候,小伙伴們也會給你指出來,比你自己一個人研究要進步得快很多。群里也會不定期舉辦一些線上翻譯的小活動,也可以鍛煉自己哦。不要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啦,誰說學外語一定要找外國人練習的,中國不也有很多英語、德語很棒的人嗎?

關于如何找到同類人:微博、微信平臺、搜索引擎等等,都會有相關群的Q號、二維碼,和管理員申請說明來意之后便可以加入他們。

如果要讓我死記硬背的去記住單詞和語法,估計我會崩潰。但是能夠在這樣輕松、愉快的交流下,把語言就運用到了生活當中去,何樂而不為呢?

6、再次強調下時間管理+執行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總結很精辟,一定要學習之后記得復習。不論是學習新語言、復習舊語言,都需要管控好自己的時間。時間久了會覺得疲倦,時間不夠又達不到效果。如果能堅持每天練習、復習最好不過,如果本周實在太忙的情況下,也請務必抽出1-2個小時來復習,下周不忙再補上練習。PS:關于記筆記,我平時習慣使用【方格筆記本】,可以畫圖、記錄筆記、隨時可以各種涂鴉等等,對復習筆記也是有幫助的。

做決定容易,堅持難。通過適當的時間還管理和提升執行力,有助于你的語言學習、復習。時間管理并不是要你一整天都打雞血進行學習,而是有條理的分配任務,該學就學,該玩就玩。執行力讓你克服懶惰,不給自己的行動找借口。這世界上從來沒有我不會、我不行這種說法,只有你盡力了還達不到效果之后,才有資格說“我不會、我不行”。

學英語,大家學生時代更多的是背單詞以及做練習,為了考試而學,然而不考試之后就會漸漸被遺忘。不管學這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一種語言,都得得學以致用,才能夠保持水平。“知行合一”,古人王陽明早已領悟的道理,要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才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

語言,并不是等你厲害了再學,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越來越厲害。

越努力,越幸運。


我是徐丹妮,熱愛生活的90后斜杠青年。曾獨自背包行走祖國大江南北,現在創業中。鋼琴/攝影/語言/咖啡,如果你喜歡我寫的文章,請毫不客氣的點擊喜歡,也歡迎分享、收藏哦!【那些很冒險的夢,我陪你去追。】



Let me show you the world through my eyes.

尊重原創,轉載文章請提前聯系我,并注明出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