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在中國人的眼中,周王朝不僅是一個朝代,它還是一個完美的政權代表,是一個充滿著禮和德的時代,好像無論歷經多少年,多少代帝王,論起周王朝總是肅然起敬。
巨人之子
羅小妞,我們講商王朝起源的時候,說過商人的祖先是帝嚳的次妃簡狄吞了鳥蛋生的;大約是那時候流行的風尚,帝嚳的元妃姜嫄也去踏了一個巨人的腳印,生下了稷,是為周人的先祖。
誠然,后世父權社會的老學究們,歷盡辛苦把姜嫄和簡狄配給了帝嚳,但在我看來,無論是踩腳印還是吞鳥蛋,都只能說明,商和周的先人都出生在母系氏族。
這個巨人之子長大后,在堯舜時代做了從事農業耕種的官,就如同善射之人被稱為羿,善耕種之人、農官在古時被稱為稷。我們常說的“社稷”,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是每一任帝王都要隆重祭祀的神袛,土地和糧食都是農業國家賴以維系的根本之物,所以社稷后來用于指代國家。
西伯侯昌
周這個部落,大約到了西伯侯姬昌父親的時候,已經強盛得冒了尖兒,周圍的小國開始臣服,商王朝亦有些警覺,就殺了姬昌的父親,后來還幽禁了姬昌。
這就是司馬遷《報任安書》里赫赫有名的那幾句,寫作文用起來絕對秒殺一片,“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姬昌通過伏羲的先天八卦排列組合,共演繹出了八八六十四卦,世稱《周易》,成了中國后世最玄的玄學。后世的五行術數,奇門遁甲,莫不從易學引申而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大大有名的清華校訓,乃是六十四卦中乾卦與坤卦的卦辭。
一個帝王的崛起需要一個機智的副手,姬昌的副手說起來實在大大地有名,姜尚姜子牙是也,關于“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個典故簡直是無人不知,至于封神榜,那就是個明代的演義故事,你看了開心就好。
姬昌的族人通過送錢、送美女,才將姬昌成功地營救出來。其后,他不斷地以德服人、四處攻戰,收服周圍部落,一生都在為翦商做努力直至死亡,被尊為周文王。
武王伐紂
《千字文》里有一句這么寫“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很好地概括了武王姬發的一生。
西伯侯姬昌死后,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終于在公元前1027年(一說前1122年)某天的清晨,率領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在朝歌郊外的牧野與紂王交戰。
紂王發兵70萬人抵抗,但這看似龐大的力量并無什么作用,反而在陣前紛紛倒向姬發這邊,《尚書·武成》中這樣寫“罔有敵于我師,前陣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這就是“倒戈”的典故了。
大約是這一幕太過神奇,一方面讓周人認為自己受天承命,以德馭人;另一方面又為軍師姜子牙增添了神秘色彩,姜子牙后來被認為是兵家始祖,乃至他的封地齊,歷來是兵法體系最完備之地,誕生了、活動著許多軍事家,比如孫武、孫臏。
羅小妞,此處必須再給你提一提伯夷和叔齊的故事。他們本是孤竹國(大約是商時期的方國)國主的兒子,因互相推讓王位而各自出走,竟然在半道遇上了,他們看到武王伐紂的那一幕,就上前拉著馬轡斥責他,“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的手下見狀想要動武,卻被姜子牙制止,說這是講道義的人呀,便令人把他倆扶走了。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后,他們“恥食周粟”,最后雙雙餓死。后世人為,他們乃是抱節守志的義士。
西周建國
周王朝建立后,定都于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史稱西周。姬發追封父親為文王,并分封諸侯,于是就有了封建的概念。封建,封邦建國,是周王朝為了加強對土地的管理的為政舉措。商朝末年,與周邊部族的戰爭中大傷了元氣,周王朝大約是想吸取教訓,決定將國土分封給子孫和有功之臣,使他們成為王國的屏障,抵御外來的部族入侵。
此外,說起周王朝不得不提井田制,井田制,在夏商時期已經存在,但在周朝時廣為普及。簡而言之,則是將土地格成方塊,形狀像一個“井”字,周王是最大的地主,貴族士大夫則是小地主,農民對田地只有使用權。中間的一塊是公田,周圍八塊是私田,公田要由八戶人家共同耕種,收成歸地主所有。
成康之治
羅小妞,“成康之治”這四個字對你來說大約是無趣的,但我給你提一個人,你就瞬間精神了。
周公,名旦,一般我們稱之為周公旦(姬旦,雞蛋,哈哈哈別鬧),周公之禮,周公解夢,說的都是他,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說的也是他。他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之后,武王之子成王尚在襁褓,他擔心朝中無人主政,便替成王掌政七年,待成王長大成人,再還政于他。在權力面前保持本心,觀之后世之帝王,做叔叔的強了侄子皇位的不勝枚舉,最有名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搶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周公在位期間,求賢若渴,“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此外,他制定了宗法,將商王朝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混亂相繼改為父死子繼的繼承守則,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周禮》。為了能加固對東面殷商舊地(河南)的控制,他繼武王遺志,建成東都洛邑。
關于成王,他不過是一個逝去的帝王,但如果你哪一天突發奇想,愿意去上海博物館逛逛,你可以去觀賞一個叫做“德鼎”的青銅鼎,其上的銘文記載了一個叫德的大臣,跟著成王,為他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康王時期,則有“大盂鼎”,記載了康王訓誥盂的事件,這個青銅鼎一度收藏于上博,現下只能去國家博物館才能看得到啦。
成康二王時期,推行周公“明德慎罰”的主張,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是西周國力的強盛時期。
穆天子傳
康王的孫子周穆王是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帝王。他是西周時期在位最久的王,即位時已經50歲,在位55年,他兩次北征犬戎,東征徐國(徐國國主徐偃王也是個有趣的人物,此處先Mark),西征昆侖。
唐代李商隱有詩云,“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說的是,周穆王駕八駿馬西向昆侖,西王母在瑤池設宴隆重款待,并約好再度相會。西王母在民間有著許多傳說,擁有不死藥,法力無邊,后來索性附會成了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湊成了一堆,生了七仙女,又變成了拆散牛郎織女的棒槌。就連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都是圍繞著西王母的不死藥展開。
傳聞固不足信,西王母是西方昆侖山區附近母系氏族的首領,這一點應當毋庸置疑,或許瑤池相會是她愿意誠服周王朝,也許她像女兒國的國王那般相中了周穆王。關于周穆王,有一篇《穆天子傳》,特別有名,有興趣可以看看。
青銅器鼎
為什么我特特要提一下青銅鼎呢?因為,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年,是青銅器的鼎盛時代,而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特色就是青銅器,若你閑來無事抱著你家小苗苗去瞧一瞧,簡直是文化上的熏陶。前面說的穆王,在他之時,國力已衰,而他之后的幾代,簡直是西周的黑暗時期,不過青銅器還是依舊精美。穆王的孫子懿王時期,有師虎簋;重孫孝王時期,有大克鼎,大克鼎是上博的鎮館之寶,大克鼎與之前提過的大盂鼎,乃是中國青銅器界的VIP中的戰斗機。孝王的孫子厲王時期,有晉侯穌鐘,乃是一個一套16件的青銅編鐘(14枚藏于上博),內有銘文,首尾相連鑿刻。以現在眼光去瞧,你也許未必覺得這些有多美,但其上的獸面紋、龍紋等式樣古拙,頗有洪荒之氣,更重要的是內刻的銘文(書法中稱之為金文),是研究歷史和書法的重要史料哩!
周召共和
在這里,要提一個很重要的時間觀念,公元前841年。因為,“中國古代的歷史日期,只有到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準確無誤,古書里提及的星象變化,可以和外間的紀錄對照。”(黃仁宇《中國大歷史》)這一年,是西周厲王時期,看“厲”這個謚號(殺戮無辜、暴虐無親為“厲”),就知道這一任的周王不怎么樣,他橫征暴斂,激起了民憤,人們包圍了王宮,他倉皇出逃。他出逃后,召公和周定公共同輔政,號為共和。此處必須提及一個成語典故,厲王在位時,民怨沸騰,厲王還任用巫師監視,一旦查實立即處死,召公就勸諫厲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見,召公實在是個有見地的賢臣,這已頗有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味了。
強弩之末
共和行政14年后,厲王的兒子宣王即位。這個歷史上稱之為中興之主的王,其實也無法挽回周王朝的頹勢。他在位的前期,召公、周定公等大臣精心輔佐,宣王整頓朝綱,取消名存實亡的籍田之禮(跟井田的私有化有關,此處略去),對外征戰,頗有建樹。《詩經》中《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出車》(春日遲遲)就反映了戰爭的情形。(上海博物館館藏有宣王時期的頌鼎。)
周幽王,大家不會陌生,烽火戲諸侯那個。據說他為了立褒姒為后,廢王后申后,加害太子宜臼,致使老丈人申侯很不開心。于是老丈人聯合諸侯申國的鄰國繒國和犬戎,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進王城,并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今天的信息量有點大,回頭我來補上一個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