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周幽王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致使自己身死國滅。一眾大臣奉了周幽王原配申后之子宜臼做天子,史稱“周平王”。
他即位以后,原都城鎬京經(jīng)過連年戰(zhàn)爭,殘破不堪,決定將都城遷至洛邑(西周初期周公旦建立的陪都),就是“平王東遷”的故事,東周從此拉開了帷幕。
朝代的名稱
此處必須嘮叨一把,歷史學(xué)上關(guān)于朝代的稱呼。中國歷史上下近六千年,歷經(jīng)朝代之多、帝王之多,不計其數(shù),按照定都的不同加以稱呼,東周西周乃是一例(西周時都城鎬京在西,東周時都城洛邑在東),此外,還西漢和東漢、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也有同一時期一個國家分裂成兩個,各自形成政權(quán),為便于區(qū)分,按照國都所處位置,比如東魏和西魏(南北朝時期北朝);再有,就是在中國的不同時期,出現(xiàn)了相同的國名,一般冠以帝王姓氏加以區(qū)分,比如趙宋(即北宋、南宋)和劉宋(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一個國家)。在東周時期,國內(nèi)還出現(xiàn)了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也是一個笑話此處先Mark。
平王東遷以后,國祚得到了延續(xù),但國力日漸衰弱,威勢一落千丈。周天子在春秋初期還有著名分上尊位,但封地日漸縮小,軍政軟弱,諸侯國努力擴充領(lǐng)土,只有在需要周天子做出兵地幌子、或討要封號時才會向其納貢,且并不十分尊敬。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更加窩囊,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戰(zhàn)國中后期,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紛紛為秦所滅,連象征國家的九鼎(前面我們提過夏禹鑄九鼎)也被送入了秦國。
春秋戰(zhàn)國的劃分
羅小妞,你一定注意到,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詞了對么。一般說來,人們說起東周都下意識將其劃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春秋,得名于魯國國史《春秋》,經(jīng)過孔子的編撰流傳下來,以春去秋來的方式記載一個階段的史書,其中言語凝練,微言大義,一句簡單的句子暗含褒貶,被稱之為“春秋筆法”(說道鄭莊公就可舉例)。對于《春秋》,學(xué)歷史和語文的人一定知道,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按年份編的)。
戰(zhàn)國,源于西漢劉向等人編著的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國別體史書《戰(zhàn)國策》,按照戰(zhàn)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分篇敘述,主要記錄各國的軍事與外交,策士游說活動等。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被稱為春秋時期,史學(xué)上一般以趙魏韓三家分晉即公元前406年為戰(zhàn)國時期的開端,并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為戰(zhàn)國結(jié)束。
對于春秋,我們只要知道春秋五霸(還有三個有爭議的霸主);對于戰(zhàn)國,我們僅需要知道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就按照這個順序記)。
五等爵制度
如果我們看史書,會發(fā)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及其眾多、國君名(其實是謚號)極其混亂、女人名尤其奇怪。所以,為了讓本來就對歷史不大帶感羅小妞能拎得清,我必須來說一下周朝的五等爵制度。上一篇說過,周公旦定了宗法,確定了長幼嫡庶尊卑和繼承,并且將諸侯的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也按這個順序記)。
你也許會說,不對,伯爵不是歐洲才有的貴族封號,你沒聽說過伯爵紅茶么?你沒聽說過《吸血鬼伯爵德古拉》么?你確定它們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爵位么?
其實,確然是這么巧,以歐洲為例,大不列顛英王國確實也將上議院的貴族分為五等,Duke、Marquis、Earl、Viscount和Baron,于是就將其翻譯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公爵最高,子爵最低,而這些貴族的兒子又被稱為Lord,勛爵,就好比東周諸侯的兒子都被稱為公子,孫子被稱為公孫,比如齊桓公即位前被稱為公子小白,商鞅在來秦國以前被稱為公孫鞅。這是我又突然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超級大Boss伏地魔,Lord Voldemort,這個Lord不知道是否體現(xiàn)出他是嫡傳的斯萊特林后裔?所以,東周的列國紛爭之多,乃是因為諸侯國從等級上就分了五等,且歷代周王愛分封,比如宋國是公爵國、齊國是侯爵國、鄭國是伯爵國等等。
那么我們正式開扒春秋五霸?
齊桓公:管鮑之交,尊王攘夷,諸侯會盟
他是春秋五霸之首。說道齊桓公必定要提“管鮑之交”,齊桓公這個國主的位子得來不易,未即位時,他被稱為公子小白,身邊有賢臣鮑叔牙,他的競爭對手是公子糾,輔佐者是管仲。管鮑二人年少時一起從商,管仲給自己多分了錢財,旁人以為不齒,鮑叔牙卻說管仲是因為家貧才會如此;他們一同去打仗,管仲總?cè)缈s頭烏龜般躲在最后面,旁人又瞧不起他,鮑叔牙卻說,管仲有老母在堂不敢言死。更難得的是,公子小白與糾爭位時,管仲還帶兵去刺殺小白,最后小白得了君位,鮑叔牙認(rèn)為管仲之才在自己之上,還向齊桓公力薦他,我想,所謂知己才當(dāng)如是!
之所以說起霸主必道“齊桓”,并不僅因為他在位時勵精圖治,推行改革,推行一系列鼓勵民生與經(jīng)濟的制度;更因為,他在各中原國被外族部落攻擊的時候,采用管仲之建議“尊王攘夷”(即尊崇周王室、諸侯不兼并、侵奪外夷地),團(tuán)結(jié)了其他諸侯國,攻伐南北的狄戎,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邾四國在北杏會盟,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稱為盟主的諸侯。其后,所有的霸主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所有的諸侯國都愛請霸主國家主持公道。
在齊桓公時期,還有老馬識途、歃血為盟、曹劌論戰(zhàn)(齊對宋作戰(zhàn)失敗,曹劌在宋國獻(xiàn)策,一鼓作氣的典故由來)等故事,并有召陵會盟、葵丘會盟,被稱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召陵會盟可參見《古文觀止·左傳·齊桓公伐楚盟屈完》。然而,齊桓公晚年昏聵,管仲死后,齊桓公的五個兒子紛紛爭奪國君之位,他們在殿前廝殺,齊桓公活活餓死,死后幾十天無人收殮,尸蟲溢出,令人唏噓。
晉文公:退避三舍、秦晉之好、賤土?xí)?/h3>
晉文公重耳目有重瞳,是一個大器晚成的君主。
他的父親晉獻(xiàn)公有五個兒子,但他寵愛最后娶的夫人驪姬,想立驪姬所生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驪姬為此,想出了一個蜂蜜計,她以蜂蜜涂在頭上引來蜜蜂叮咬,請晉獻(xiàn)公長子申生為自己驅(qū)趕蜂蜜,讓晉獻(xiàn)公誤解申生心懷不軌,此外,在申生送來的祭肉中下毒以此誣陷于他。
晉獻(xiàn)公怒不可竭,當(dāng)即要賜死申生,申生的師父狐突給送信,重耳勸其表明心跡或是逃走,申生都未采納,反而自盡。說到這里,羅小妞你可以打開《古文觀止·禮記·晉獻(xiàn)公殺世子申生》,順便習(xí)讀。
記得看《羋月傳》時,羋月母子流落趙國,饑寒交迫之時,羋月用晉文公的故事激勵兒子。
重耳從申生死后流亡于各國十九年,狐偃、魏犨、趙衰等一路跟隨輔佐,他所到流亡之處,受盡了冷眼和冷遇,但亦有國君愿意將女兒嫁給他,慷慨贈車馬助他復(fù)國。
他逃到自己母族之國,國君把季隗(有“不復(fù)成嫁,請待子”的典故)嫁給他,他去往東方大國齊,齊桓公就把女兒齊姜嫁給他,彼時他已經(jīng)55歲了,他有了齊姜為妻,頗有點樂不思晉,狐偃等賢臣就在桑樹林里私下商議一同去宋國,萬沒想到齊姜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子,她認(rèn)為大丈夫志在四方,于是灌醉了重耳,把他綁了仍在馬車?yán)铮囟x開了齊國都城一百多里才醒過來。
后來,他流亡到楚國,楚成王送他與隨從車輛馬匹,重耳就向楚王保證,若今后晉楚交戰(zhàn),他當(dāng)退兵90里(30里為一舍),這就是“退避三舍”的典故了。
最后,他流亡到秦國,秦穆公(這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將懷贏(一個二婚奇女子)嫁給重耳,并已同宗四個女子作為媵妾陪嫁。
說道這里。我們順便提一提秦晉之好的典故,是指秦晉兩國世代通婚,晉獻(xiàn)公之女穆姬,申生的同母姊妹(重耳的異母姐姐)嫁給秦穆公,秦穆公又將女兒懷贏(對,就是后來又嫁給重耳那個)嫁給晉國的公子圉,而后又改嫁重耳,可以看出,所謂的秦晉之好一開始是政治聯(lián)姻,后來代指男女之間的婚姻結(jié)合。
在姐夫兼岳丈的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回到晉國即位,稱晉文公。他在位時,當(dāng)時的周天子周襄王被弟弟王子帶(周王的兒子稱為“王子”,帶是名字)帶了綠帽子,王子帶聯(lián)合外族狄人,打敗了周襄王,周襄王逃走請各諸侯為其主持公道。
羅小妞,看到?jīng)]有,周天子之為王,本來應(yīng)該是那個為諸侯主持公道的人,但現(xiàn)在卻是發(fā)生內(nèi)亂被攻得下不來臺。周襄王在位時無甚功績,不過,她見證了春秋霸主的崛起。
晉文公借這次機會,護(hù)送周襄王回到洛邑,殺死了王子帶,成為了繼齊桓公之后第二個稱霸中原的諸侯。他在位時,召集諸侯有賤土?xí)恕⒌匀獣耍匀獣撕螅貢x一同伐鄭,鄭國國君爭文公害怕,暗中派燭之武以口才使秦國撤軍,羅小妞。你可以翻一翻《古文觀止·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唐代有一首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說的是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與晉文公曾經(jīng)的臣下介子推有關(guān)。我們少時讀書,學(xué)過一篇古文《介之推不言祿》,其中的兩句我還記得清晰“晉侯賞從王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介之推和老母親隱居到了首陽山,三月初三,晉文公采用放火燒山的方法,也沒有把他們逼出來。最后介之推身死,晉文公遂下令以后每當(dāng)此日,每家每戶皆不用火燭,食用寒食,以紀(jì)念介子推。
與晉文公出生入死的大臣魏犨,其后人魏顆有“結(jié)草銜環(huán)”的故事,趙衰后人有“趙氏孤兒”的故事,晉國內(nèi),還有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的故事。而趙、魏兩家,在春秋末期實力龐大,最后與韓家一起“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