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崤山以東的六個國家,秦國的崛起和發展,走得不算快,但走的絕對夠遠。縱觀秦國能走得遠的原因,一個是商鞅變法后的制度,另一個則是始終有不斷努力的王N代。
秦惠文王死后,一對兄弟,兩個19歲的秦王,接過了富國強兵的大旗。他們一個是舉鼎而死的秦武王、另一個是發動了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正如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所說,“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秦昭襄王的在位時間太久,橫跨了戰國第四階段到第六階段,我們回頭單獨講他。
今天我們主要的任務是,為秦武王正名。歷史上的秦武王,并不是《羋月傳》里的那種為政兒戲、為事輕率的君王。
秦武王在秦國的歷史上,實在算不得有名,我估計著原因有三:一個是他的在位時間實在太短,公元前310年-307年,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什么都來不及做;二是他的弟弟太有作為,秦昭襄王死的時候,秦國已經是七雄之首,而且是一種碾壓式的狀態;三是因為秦武王因為舉鼎而死,作為一個君王,死得太不嚴肅。
但我以為,秦武王很值得一提,他有一種精神,按我們現在的說法叫——有夢想,按照從前的說法,就是有——蕩平列國之志,《史記》里,秦武王是這么說的,“寡人欲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簡直一語成讖。
秦人尚武,19歲繼位的秦武王贏蕩尤甚。
彼時,齊國還是齊宣王當政,國力正強;燕國的燕昭王,啟用樂毅,正在謀求改革發展;楚懷王被接連地打擊,被欺壓得有些抬不起頭來,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武王要稱霸,其實很難。
為了這個“蕩平列國”的超級夢想,公元前308年,他派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
為什么打韓國?是因為他們欠扁?不,是因為他們擋著道兒。
韓國的地理位置,離周天子待的洛邑(洛陽)實在太近了,是周天子的屏障。秦武王既然想“窺周室”,自然要打通往洛陽的這條路。打韓國這事兒,秦武王的叔叔樗里子、另一個大臣公孫奭(shì)持反對意見,甘茂為了防止自己在前頭打仗,后院起火,被他倆給參了,于是他跟秦武王約定,無論如何,秦武王不能改變攻下韓國宜陽的決定,稱為“息壤之盟”。
打了五個多月,宜陽果然沒有打下來,樗里子和公孫奭跳出來反對,秦武王頗有些動搖,預備召甘茂回來。甘茂這時候就搬出“息壤之盟”來,秦武王于是再調撥兵力,助甘茂攻克宜陽,渡過黃河奪取武遂,斬韓軍6萬。
從打韓國這事兒看出,秦武王絕不是聽人擺布的無能之輩。他的弟弟秦昭襄王在歷史上遠比他有名,也是19歲繼位,但是宣太后,魏冉等把持朝政長達幾十年之久。甘茂是楚國人,自稱為“羈旅之臣”,樗里子是秦武王的叔叔,孰親孰遠,一望而知,但秦武王竟能堅持讓甘茂打完這一仗,他的見識、氣度、抱負,絕不比弟弟秦昭襄王差。
可惜,就是愛逞能。攻下了韓國的宜陽、武遂后,秦武王派樗里子帶著百輛戰車開進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秦武王則帶著他喜歡的三個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一同去觀賞周天子的九鼎。
九鼎并不是一般的國家禮器,它代表了江山社稷,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的大小、高度、重量,這是一個覬覦天子之位的行為。
秦武王干了什么?舉鼎。你以為他只是圖好玩、愛舉重?
他是秦惠文王的嫡子、長子,生來就是要繼承君位的,他可能有武夫的一些性格,但他舉鼎的行為,除了向周天子示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對其余的六國示威。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歷史,秦武王舉鼎而死,我們才覺得他身為君王好武、逞勇、仿佛不妥。如果秦武王舉鼎成功了呢?可以想象,由樗里子帶進洛陽的百輛戰車,千萬將士,那是何等歡欣鼓舞,簡直恨不得三呼萬歲,響徹山河!
《史記》里說,三個大力士因為孔武有力被封為大官。其實,任鄙和烏獲做大官是符合秦律的,因為他們在秦惠文王時期,就領兵打仗、掙了軍功。孟說是最后被秦武王寵幸的,原是齊國人,聽說秦武王愛大力士才來奔,要出身沒出身,要軍功沒軍功,除了討好秦武王,他沒有辦法真正地出人頭地(沒有軍功就沒有地位),但如果,他在眾將士面前舉起了鼎,那就不同了。
這就好比,今天我們有俠客跑去日本,砸了靖國神社,跑去韓國,搗毀了薩德系統,如你所見,是一件意義非常的事。
因此秦武王說起舉鼎,孟說就決定要出風頭。這個鼎是青銅鼎,何等之重,孟說逞強也沒能舉起來。這時候,秦武王就躍躍欲試了。這就好比,一個愛武藝的人非要切磋,愛美色的人非要撩妹,秦武王,他就非要舉鼎。
還真讓他舉起來了,但秦武王也因此兩眼出血,脛骨折斷,沒有挨過晚上就死了,23歲的年紀,絕對是英年早逝。
但他在位的四年中,蜀中陳莊之亂,他派了甘茂去平定,保住了父親秦惠文王“西舉巴蜀”的成果;他想稱霸天下,就派甘茂攻打韓國,打通去往周都城的通道,亦可算得上“收要害之郡”;在“蕩平列國”的道路上,扎扎實實地努力著,哪里就不嚴肅了?哪里就孔武好戲了?
秦武王,他是一個勇武沖動的少年沒錯,他更是一個不惜以身作祭、謀求秦國霸業的君王。
如何拎清那些拎不清的朝代(十二)東周之戰國:逆轉乾坤的燕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