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Juno ? ? 本文系原創投稿,轉載請簡信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在《影響力》一書中,有個名詞叫做:互惠原理,顧名思義,就是一方向另外一方施予恩惠,而另外一方在受到恩惠后懂得在恰當時候還予恩惠。這雖是一個叫西奧迪尼的外國人寫的,但是這個原理在中國尤為接地氣。
舉個栗子,平日里親朋好友碰到什么紅白喜事請吃酒席都要隨紅包,這隨紅包里也深含互惠的學問。紅包的大小除了和市場上的平均數有關,還和對方在自己宴請時送了多少錢有關,送少了,對方會覺得吃虧、不公平,覺得你這個人小氣,不夠意思,之前送你那么多,結果這次你才送我這么點兒,一來二去之間就會心生怨氣。送多了,對方倒是開心了,不過自己難免有吃虧的感受,不過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的宴請中,看看對方是否會把多余的錢“還”回來。唯有送的剛剛好,對方開心,自己也舒心,才能在接下來的來往中和諧相處。
一個人無論有多么獨立都無法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遇到些事情自己無法完成,需要別人的幫助。那在生活中為什么有的人一有困難就會有很多朋友伸出援手,但是有的人需要幫助時卻發現找不到人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惠原理。一個愛幫助別人的人,不知不覺施予別人很多恩惠,可能自己不記得,但受到恩惠的人會記得,面對接受的恩惠,他們在心里面會有一種虧欠感和負債感。這種感覺會驅使他們想方設法地把這份恩惠還回去,所以當施恩者需要幫助時,那些受過他恩惠的人就會搶著機會幫助他,好彌補自己心中的虧欠感。而那些找不到人幫忙的人,或許一部分原因就是平時自己也很少幫助別人,所以當請求別人的幫助時,別人就不會因為虧欠感而難以拒絕。像佛家里面說的結善緣應該也是一個道理。
深諳互惠原理的積極意義固然對我們的生活很有幫助,但互惠原理的邪惡之處可能才是我們更需要提防滴。
可怕之處一:忽視自愿原則
?邪惡指數:★★★
不管受到恩惠的人是否真的需要幫助,也就是說,不管這種恩惠是否是自愿承受的,只要別人給了,受到恩惠的人就會產生虧欠感。
這種虧欠感很容易被人利用,或許連本人都沒有發覺。在超市或許經常會看見促銷的人,邀請路過的人免費品嘗一杯酸奶或者其他飲品,如果那個人拒絕品嘗的話,一般都不會買,但是一旦腳步停下來,伸出手接到了裝著飲品的塑料紙杯,就會發現,很難挪動腳步走開,即便覺得它的味道一般,但是心里會嘀咕:嗯,味道不怎么樣,但是品嘗了人家的飲品,現在走開的話會不會很惡劣?別人肯定會認為我是一個貪小便宜的人,我不是這樣的人,所以,我還是買一點吧。
很多受了互惠原理影響的人以為這是自己做的決定,但是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成功地落入超市促銷的陷阱啦。
?怎么破:重視內心的感覺
一旦被別人用互惠手段綁住手腳時,在頭腦可能還沒能想清楚之前,心里已經做出反應了,當然反應大小是因人而異的,輕微的癥狀可能是覺得心里不舒服,有點堵,單單是這個反應,就足夠引起重視了,因為這是自己的心釋放出的信號,提醒著它的不情愿。當意識到心里不舒服時,就可以冷靜下來,好好想想自己為什么不舒服,是不是因為并不想這么做,那到底為什么又做了違背自己內心意愿的事,是對方在使用互惠手段來獲取自己的順從么?一旦開始警惕和思考,互惠原理就像失去了魔法的魔術棒,無法再起作用了。
可怕之處二:以小換大
?邪惡指數:★★★★
在上面這個超市的例子中,超市僅僅用了一小杯飲品就能讓路過的人甘愿掏錢買幾瓶。或許也常常發生這樣的現象,女生進了屈臣氏,本來只想買一盒面膜,結果因為店員給了一袋粉底液的試用裝,繼而又買了一盒粉底液,對方又推介試用一管口紅,抹在唇上覺得不太喜歡,店員又耐心地拿來另一種顏色,細心地涂上,問覺得怎么樣,若支支吾吾地說不太喜歡,她們一定會鍥而不舍地問出原因,是顏色不滿意?還是亮度不喜歡?要不試試這種?或者這種?……而在專柜停留的時間越久,就越難抽身離開,因為覺得自己浪費了店員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撂下一句不要就走開的話,會顯得很無情。于是,抱著只買一盒面膜的想法進去,結果花了好幾百買了一堆還不會用的化妝品出來了。那時候,腦袋或許還暈乎乎的,等到回家了以后,才清醒過來,不明白為什么要買這么一堆不用的化妝品。所以一些商家會發放免費贈品或者小樣來換取更大的利益。
?怎么破:不要貪小便宜,相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萬惡的商家總愛打著“免費”、“贈品”的旗號吸引那些愛占小便宜的人,一旦把人吸引過來,他們絕對不會簡單放人走。所以面對這類誘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心無旁騖,無欲無求,不要展露出好奇心,不要貪小便宜,打定主意買什么就只買什么,買到了就直接走不要瞎晃。
可怕之處三:讓步原理
?邪惡指數:★★★
平時在和別人共同商量一件事出現爭執時,這時候,如果聽到對方說:好吧,那我退一步……不管他說的是什么,心中是不是也有沖動退一步,不再那么堅持,妥協一部分?讓步也是互惠原理的一個延展,當別人因為自己而選擇妥協讓步時,自己也會產生責任和義務感去放棄自己的堅持,做出一定的妥協,不然就會顯得太固執和自私。
例如,一次和同事約好一起去看演唱會,同事已經到了約定的地方了,我剛剛從地鐵站出來,就碰見一個人邀請自己去他們新開的理發店做一次頭發,我沒有猶豫地拒絕了,在準備繼續走的時候,他又追來說:你不做頭發也沒關系,那至少可以幫幫忙,到店里去看看吧,我們老板給我們下了任務,我必須帶10個人進店里。于是,明明在很匆忙的情況下,明明在對他沒有好感的情況下,鬼使神差地答應了。事實上那時候自己心里是不情愿的,但是看到對方做出讓步的舉動后,覺得再次拒絕好像顯得有點無禮和不近人情,于是就放棄自己的堅持,答應了花幾分鐘去他們店里看看。
?怎么破:認清所謂的讓步是否必要、值得
人與人之間互相妥協讓步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原諒我,竟然打出這么官方的話),但是,不是所有的讓步都能使彼此達到雙贏的結果。就上例而言,我最后選擇了讓步,浪費自己的時間去發廊轉一圈,實際上自己什么好處也沒得到。衡量使自己做出讓步的人是否值得,一個人可以和朋友就怎么安排周末而妥協,為了不影響與朋友之間的感情,維護兩人的關系,也可以和上司就工作上的事情讓步,目的是避免上下級關系搞得太僵硬,但是如果對方只是一個陌生人,也不需要千方百計獲得對方的好感、維護兩人的關系,所以,當產生做出讓步的沖動時,提醒自己對方是否值得去妥協,這種讓步是否能給彼此帶來雙贏。
終極大招:讓步+知覺對比原理
?邪惡指數:★★★★★
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作為一代風流才子,身邊環繞著眾多姿色上佳的鶯鶯燕燕,為什么會被只有中上之姿的秋香吸引呢?原因是,和秋香走在一起的其他人都太丑了,所以如此強烈的對比,反襯顯得秋香是絕色之姿,人間極品。
所以當讓步遇上知覺對比原理,受害者真的毫無抵抗力。如果一個人想向別人提出一個請求時,先提出一個更過分的要求,對方如果拒絕,再裝作妥協退讓的樣子,把真實的請求說出來,那么成功率會比直接提出要高得多。
就比如你若想借朋友200塊大洋使使,可以先向對方借1000塊,在對方拒絕后,說:好吧,那至少借我200塊總行吧?這么一來,對方會很愿意把錢借出的,而且可能還帶有一種小慶幸和小愧疚。
?怎么破:試著把較小的要求單獨拎出來,看看它是否真的“小”。
知覺對比原理在于利用人們的比較心理,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較小的要求真的就很小,但是一旦把較大的要求撤掉之后,較小的要求才真正顯示出它的原形了,人們才會意識到原來它一點也不小。當拒絕了別人的一個很過分的要求后,對方再提出一個看起來貌似比較合理的要求時,這時候就得注意了,因為后者才是對方真正的目的,唯有認清前者只是煙霧彈,才能警惕自己不要被忽悠。
所以,其實,互惠原理是在教人如何拒絕忽悠同時又去忽悠別人的,那,你學會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