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蘼粟
本篇實質上提到了兩個問題,即“作為一個人”和“作為一個人”。
什么是自我?它的開頭往往是“我擁有的……”(如我擁有的房子、地位)這種認同的過程就是自我的本質。自我的根源就是思想的運動,而認同給予思想快樂、地位和安全感。(可將下文的“自我”及“認同”理解為近義詞)
思想終止,是人活著時死亡的一種形式。那么在人處于生理上存活的狀態(有感官存在)時,思想會終止嗎?(即人能摒棄自我而生活嗎?不帶認同過程的生活?)
蘼粟在上一篇中提到,自我創造了混亂(有內在和外在)。無序意味著沖突、接受權威、模仿等等。社會道德就是無序。我們將一起摸索著建立自己的秩序(首先是理解無序),一個完完全全的人。(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
認同(可理解為自我的一種表達)似乎與我們融為一體。例如我吃了一樣東西,我認為它好吃,這就是認同。
為什么我們一直在認同(認同外部事物、認同經驗、認同感官)?在聆聽時,我是在認同事實,還是只是在使用聽覺功能?
當我們專注的、積極的聆聽,暗示著用我們的感官去聆聽,自我就被摧毀。“思想是自我的本質”、“自我制造出的所有痛苦”這兩個事實就會走向終結。(注意“本質”和前文的“根源”這兩個詞匯的區別)當我們在思考,當我們去做一些事的時候,思想就有了它的位置。而當認同發生時,思想在心理上就沒有了位置。
認清認同的危險性之后,認同將不復存在。那么我與親人,國家等等其他事物的關系會崩塌嗎?顯然,只有當認同離開你的生活之后,冷酷無情才不會存在,因為那時關系才是真實的。
如果你曾探尋過自我,你必定會遇到一種稱之為孤獨的狀態——被隔絕,沒有聯系,痛苦,絕望。你想逃離它,逃避它,但逃避是貪得無厭的。你不斷的在努力,努力著成為什么,而這就是你內心深處隱藏的欲求的結果。孤單的狀態很重要。你只有在孤單時品嘗孤獨,感知孤獨,理解這種隱藏的沖動,才能最終超越它。
我并非讓你接受一種徹底無為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能不帶任何看法、恐懼的直視隱藏的欲望,你將超越它的黑暗,使頭腦到達一種徹底孤單的狀態,這種孤單就是專注的狀態。
孤單、不受影響、不陷入看法之中,頭腦全然專注,靜止。靜止并非活動的對立面。靜止不動的頭腦是活躍的,它就是活動本身,這樣的頭腦才富有創造性。
到這里,探尋章終于結束了。本篇在書中也占了21頁,有大量的對話。蘼粟花了四天看了好多遍,終于理順了。哲學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更好的生活。探尋章有一重要概念:一個人必須通過深入的探索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來進行大量的質疑、懷疑、探尋。希望大家能在進入睡夢前安靜的思考。接下來將迎來情感篇,希望大家能陪蘼粟走下去,也祝愿大家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