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蘼粟
本篇副標題與書名相映,故蘼粟認為這是必讀也是一定要理解的一篇。哲學不會給出答案,請大家靜心思考。
當你突然意識到你同任何人都沒有關系,你處于徹底的孤立狀態之中。任何形式的思想和情感都被封鎖起來。沒有任何人可以求助。你處于一種完全孤獨的狀態之中。
孤單與之不同。孤單有它自身的美。你必須學會孤單。當人類將自己從組成社會結構的貪婪、嫉妒、野心、傲慢、成就、社會地位中解放出來時,那么,他就是徹底孤單的。然后,才有極度的美存在,然后,人們才能感覺到巨大能量的存在。
然而孤獨是一種被所有事物徹底孤立的成覺。你愈是覺悟,你越是質疑、觀看、詢問、要求,你就愈是了悟它:在你意識的最深層,在各個層次,你感覺自己同外界徹底地切斷了聯系。這是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被能量巨大的孤獨感吞沒卻無法超越它。
孤獨有生命力,因而我們采取種種形式來逃避它。這種孤獨是死亡的另一種形式:無休止地被困于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之牢籠中——當你陷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痛苦,我們生活在家庭的壓力、與他人關系的壓力之中。
關系指什么?接觸?事實上,當你接觸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在用你獲得的有關此人的知識來觀看這個人。你將這種知識投射到她身上,然后你看到你投射的鏡像,因此你便認為你在同她接觸,可實際上你不過是在同你思想投射的有關她的鏡像接觸。
我們害怕頭腦的空虛,逃避這種狀態。我們的頭腦能不能停止逃離?不給它命名,不賦予它詞的意義,比如空虛這類詞。這時,那才是真正的頭腦。然后,沒有正在觀看的觀察者;沒有譴責它的審查者;有的只是一種空虛的狀態。
為何我們會在心理上依賴某物?很顯然,是因為我們自身的不足、貧乏和空虛,因為我們自身極度孤獨,也正是這種孤獨、這種空虛、這種內心的極端貧乏和自我封閉才使我 ?們依賴眾多于我們而言似乎不可或缺之物。我們有從中獲得力量的欲望。因此,我們總是對某物存在依賴,并借此支撐我們自己;而當我們依賴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同時也在培養恐懼。
恐懼正是在逃離真實存在的過程中產生的。當頭腦徹底了悟了它總是逃避逃避自身,當它意識到逃離是毫無用處并且認識到正是這一逃離的過程制造出恐懼時,那么它就能直視真實存在。
在理解逃避的過程中,逃避才得以停止,然后頭腦才能觀看自身。在觀看自身時,一定不能有任何評價、評判。然后,事實自身才顯得重要,然后才會有全然的關注,不帶任何尋求分心之物的欲望;因此,頭腦也不再空虛。全然的關注才是關鍵。
我沒有信仰,于是我培養出一致性,我在生活中始終如一的堅持我的觀念,而正是這種一致性使我的自信心受到威脅;我越是保持一致性,我就越發不會顯得強大、有活力、清晰明了。自我一致性——同某種形式、某種行動保持一致是我們大多數人努力追求的東西,這也就是培養自信的過程。
對多數人而言,自信是必要的,而對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信心不過是某種經驗或知識的延續而已。渺小的頭腦有產生巨大能量的能力;它從其狹隘中獲取巨大的力量,因此,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渺小、局限、狹窄。依賴的過程在持續不斷地縮減我們所有的努力。
結語:
當我們有能力觀看孤獨感、與它共處、充分理解它時,一種行動——它不會帶來使頭腦局限于某種具體行動的一系列努力——才有可能出現。只有這時,我們才有可能獲得一種不屬于自性的力量。也只有這時,我們才有可能帶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或一種不同的文化。
孤獨篇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觀察,這也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種思考方式。希望它在訓練你的同時也能解決一些讓你感到痛苦的事。本次采用了分割線的形式,比起上篇分重點的方式相比似乎更整潔一些。希望給大家一個美好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