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很難寫,書評家很難做。這有兩層含義。從技術層面講,蕭乾先生對書評寫作的要求很高;從社會層面講,成為一個書評家又須具備很高的情商。
書評很難寫
在《書評研究》中,蕭乾先生對書評家的素質提出了一些要求。
首先,書評家必須是真誠愛書之人:“書評家首先須是一個愛書的人。如果把話說得響亮些,就是一個關心愛護、促進文化的人。”因此,書評家不僅是一份職業,還是一種理想:“書評寫作可以解決他的生活,但在他選擇這職業時,必須另有一種理想。像個中古的騎士,他毛遂自薦地要保文化的鏢,不使它為劣品所腐蝕。”(《平衡心》)
其次,除了愛書,具有保護文化的理想之外,書評家還要有一種功夫:平衡理智與情感:“評的人在看戲時應比一般觀眾的情感更豐富。而看完了戲又要有比一般觀眾多些的理性來評價。”“這種情感和理性皆需要的工作可不是一個癲狂的‘書迷’所能擔當的了。”(《平衡心》)
第三,書評家要有具備足夠的修養,也就是知識儲備:“修養——文化的背景,是從事批評者最重要的準備。”基本知識儲備是書評家的工具:“書評家所要的是如何分出正誤美丑來,每個書評家都須造自己的顯微鏡、自己的尺。”(《知識與品味》)
如何打造出這種工具來?只有多讀書:“人類知識想象的文庫是最好的學習課本,要練出批評的本事只有先去讀古今中外最成功的藝術作品,而且是各流派各時代的作品。”書評家要博古通今,無所不讀,各門學科都要懂一些。(《知識與品味》)
第四,要有足夠的生活知識。書評家不能只在書本中耕耘,不能眼光只盯著書本:“一個理想的書評家要具有充足的知識和鑒賞力,對實際生活又懷有莫大興趣。”(《知識與品味》)書評家要有生活知識,否則就不能發現一本書的現實價值;如果只知道就書論書,那時書呆子。
第五,要有公正的心:“既然書評家負有執行裁判的職務,如果缺少了公正的心,則一切評語皆難為讀者折服。”(《書評和做人》)書評家要努力克服自身經驗的局限與偏見,盡管這是很難做到的事;也要克服自己的感情,不能受自己與書作者的感情—不管愛憎—的影響。寫書評要抱著誠懇的態度。最后,寫書評簡直就是在做人了:“書評家需要什么態度呢?他只需要人的態度——一個好人,正直、有心肝的人的態度。生活和工作沒有分開的可能。”(《書評和做人》)
可見,蕭乾先生對書評是如何認真的了。他所提出的要求,簡直不是“合格”的書評家,而是“理想”的書評家的標準了。為了確保以公允的態度給讀者做謀劃與咨詢,避免受影響,他都是自己去買書——而不是接受作者的贈書——來寫書評。(《未完成的夢》)門檻如此之高,難怪不能實現“我們需兩個批評學者、六個批評家、五十個書評家”的夢想了。
書評家很難做
除了書評本身不容易寫,評論家還要面對現實的很多考量。
書評家要在書商、圖書館員、作者、讀者之間搞平衡:“評家肩上的負擔真不輕:出版家要他把書當作新聞代替廣告;圖書館員逼著他說一句‘值不值得買’的負責話;剛開口要估價,作者氣了,要他欣賞,要他鼓勵;書評家正皺眉呢,讀者一一他的真實聽眾,卻掉轉身去,離開他了。” 所以,“多少書評家因為挑不起這擔子而改業了。” (《書評與書評家》)
這恰恰是優秀的書評價值所在。蕭乾先生認為:“一個有脊梁骨的書評家卻不能因難而輟,撒手不干。他能在不顧及任何一方中,滿足各方合理的欲望。”(《書評與書評家》)
好的書評家一定要同書商保持距離。書商是恨不得書評家變成廣告家。蕭乾先生引用一位紐約女子書店的經理很誠實的說法:"一個理想的書評自然是那種促使讀者看了即刻想跑出家門去買的。它不但應是展示出內容大綱,并能指出它的特點——一個新鮮的結構或技巧,使這書顯得有趣而裨益。”(《書評與出版商》)這是典型的出版商的觀點。
蕭乾認為,書評家“應是代表讀者的。他是監督出版商產品的執行者。他須制止劣品的發行,獎勵那與群眾有利的。他應像個濾斗,書評應把出版商的影響由讀者身上隔開。”因此,“書評家寧可改業廣告,也永不可利用批評者的名義為出版商當推銷員。”(《書評與出版商》)“當書評家投降到出版商懷里時,讀者大眾的利益將無疑地被出賣了。”(《書評與出版商》)
好的書評家在寫書評時,要尊重讀者:“他把讀者看成智力的平等者。那是說,他并不武斷地強迫讀者接受他的意見,也不像一塾師賣弄學問。讀者的好惡是受風氣支配的。但他不追隨那風氣。”(《書評與書評家》)
好的書評家既要實事求是地評價圖書:“如果書確是很好。他并不吝惜好話:他雖不拙劣地說‘值不值得買’的話,卻把內容具體地估價了;對于作家,像聰明的母親給孩子糖果,他非不鼓勵,卻有節制。”(《書評與書評家》)
好的書評家也要注意鼓勵作者:“當他對讀者解釋書的好處時,他知道作者也在旁邊竊聽著呢。意識到這點,他永不說泄氣話。他不以恭維取悅作家,正如他不以書評家的寶座威脅作家。他以正大光明的態度使作家折服。但他并不在意折不折服。他尊重的是批評工作本身,而不是作家個人。”(《書評與書評家》)應當說,客觀評價是書評家的“初心”,“正大光明”,沒有個人權威之心,是書評家應秉持的工作態度。
讀到這里,估計很多想寫書評的人就嚇跑了:書評這樣難寫,書評家這樣難做,我還要不要靠書評來養家糊口?
其實,說到底,蕭乾先生對于書評的見解,是一種過于理想化的見解。按照他的標準,一般人確實就沒法寫書評了。時隔五十年后,他回首往事時,也無可奈何承認了這一點。
書評成為今時代的一個寵兒
不過,世事無常,今天在網絡時代反倒是迎來了書評寫作的黃金時代,書評成為了文化市場的“寵兒”。
上一節題目是讀《書評面面觀》(1):蕭乾先生對書評發展的“誤判” - 簡書。此處“誤判”二字加上一個引號,是說蕭乾先生期待的那種理想狀態的書評寫作并沒有實現,作為一種職業的書評家也一直沒有實現。但到了今天,時代卻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他的“預言”。
他曾經設想:“文盲了若干世紀的大眾將睜開了眼;一本應時的書動輒銷到數十萬冊;報紙成了忙人的必讀物,供給著百萬讀者以一切的知識;那時,必有一些嗜書的青年坐在報館里,寫著每周新書評論。機輪飛似的旋轉著,旋轉著,等著這青年的書評稿。”——傳統媒體時代沒有實現這一點,但網絡時代實現了:不過“等著這青年的書評稿”的不是報刊雜志,而是大量的微信公眾號等各種自媒體。
他曾經宣告“職業化的書評家終將誕生”,在傳統媒體時代沒有實現。認認真真以寫書評為業的,不是被人揍死,恐怕也會餓死了。但在今天,為諸多讀書類公眾號寫作的書評家,已經可以以此為業了!
書評寫作有了更大的空間,書評家也沒有那么難做了。因為書評種類繁多,你既可以寫傳統意義上理想化的書評,也可以為書商寫寫廣告性質的書評,這沒有什么丟臉的,甚至軟文已被承認為一種藝術。還有專為讀者節省時間的拆書、講書等公眾號類型的書評寫作。
這些變種的書評寫作,既可以讓書商高興,也可以讓讀者開心,還可以讓作者有面,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在讀書寫字之余賺錢——還有比這個更好的行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