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電 電影? 電視
前村是沒有電的,家里多是用煤油燈,所以發秀住校,公社圩鎮是有電的,看書方便且光線好。根仔第一次感知電就是在公社看電影才感知的,兩根電線拉過來,然后放映機有光了,會轉動,前方幕布有光,有畫面,有動作,有聲音,真的好神奇啊。
到了縣城讀書,平日里偶爾會和同學四處走走,家家都有電。早上六點晚上七點還有廣播,播新聞和報紙摘要,還有人在廣播里唱歌,歌聲嘹亮,熱情奔放。
電影院就在學校校門口的對面,是新建的,老電影院在直街工人文化宮,設備陳舊,觀眾區面積較小,再一個縣城中心已經逐步轉移至以中學為中心的區域,因此新的電影院就建在學校校門口對面。
根仔來中學才知道,學校還會包電影看。
姚波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寄住在外婆家,由外婆帶著。那時還沒有通電,外婆家一盞煤油燈,煤油燈常年陪著姚波和外婆。一盞馬燈,還是外公留下來的,外公生前是一個醫生,有時晚上出診,就帶著馬燈照明。冬春之極天氣寒冷,外婆偶爾在煤油燈下做針線活,沒有針線活就早早上床睡覺了。煤油要省著用。夏秋天氣暖和,晚上大家坐在屋外,大人聊天,小孩圍著大人,聽著薛仁貴一餐能吃一甑飯諸如此類的英雄故事,想著要是我是英雄多好。
六歲那年夏天,大隊書記通知大家,說是晚上公社放電影,七點,《渡江偵察記》。整個村也沒幾人看過電影啊,早早吃了晚飯,姚波和幾個孩子提著凳子就到圩鎮上占位置來了。
千呼萬喚,電影放映員在大人的幫助下拉起了幕布,一塊雪白雪白的幕布。當幾個紅色的大字出現在銀幕上時,這雪白的幕布在姚波眼里成了一塊紅布。當時還沒有上學,不識字。電影里的普通話也聽不懂,但是好人壞人分的清,看到解放軍雄赳赳渡大江時,打倒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一塊紅布,熱血飛揚。
這一場電影之后,直到第二年夏天姚波回父母身邊,還在回味著。這一年多,就看了這一場電影。期間再聽大人講古,已經索然無味了。本來大人們嘴里就沒多少料。
后來陸陸續續看了不少電影。記得《洪湖赤衛隊》,韓英在監獄里唱歌時高大無比,當副官為救韓英犧牲時,仿佛看見一腔熱血撲面而來。
《紅色娘子軍》,吳瓊花和洪長青告訴了根仔革命的希望和堅守。
《閃閃的紅星》,《紅孩子》,革命的孩子引起姚波和小伙伴的共鳴。姚波反問小伙伴,如果是我們在當時,我們能像他們一樣嗎?小伙伴們大聲叫出來,我們也可以!
? 由于是露天放映,人群來來往往走動,呼兒喚女聲震天地,唯其如此,這露天電影更是無窮樂趣所在。
楊金才和曾正秀是很少去看電影的,說是太吵,也沒什么看的。怎么會不好看?!有一回根仔就問曾正秀,媽媽,去公社看電影吧,我帶你去。曾正秀問啥電影,根仔說是《南征北戰》,最好看最帶勁了,就聽曾正秀說道,殺來殺去,都是人呢。曾正秀到底還是沒去公社看電影。
電影院看電影是要票的,根仔一般是學校包場時才會去看電影。一來經濟比較緊張,二來要抓緊時間學習,所以哪怕周六下午沒有回家,晚上一般是不會去買票觀看電影的。
電影院看電影,最大的好處是安靜,電影里的最細微處也可以看的清清楚楚,電影院看電影就是享受,看到激情處,看到解放軍來了或大舉反攻了,大家不約而同掌聲如雷。有些電影演到動情處,能聽見觀眾的哭聲和嘆息聲。
在這個封閉和肅穆的場所,沒有露天電影放映時的無序和混亂。
在鄉下那些年根仔燕子金根一起看過的電影,《洪湖赤衛隊》,《難忘的戰斗》,《地道戰》,《地雷戰》,《戰上海》,《苦菜花》,《南征北戰》,《車輪滾滾》,《羊城暗哨》,《黨的女兒》,《延河戰火》,《紅旗譜》,《國慶十點鐘》,《柳堡的故事》……
根仔一直覺得,那塊幕布就是一塊紅布。
來縣城印象最深的是包場電影《西安事變》,國共領袖精彩博弈讓根仔久久難忘;《知音》蔡鍔和小鳳仙,小鳳仙好漂亮啊;《鄉情》翠翠也漂亮;電影院是新的,座位是一排一排連在一起的木椅子,坐板可以轉動九十度。偶爾停電或放片子中斷,根仔就和大家一起把坐板用力翻轉,啪啪作響,場面極是壯觀。
學校隔壁就是教育局,同學們說教育局有電視看,周六晚上他們還會特意把電視機搬到大會議室,方便學校的孩子們觀看。根仔燕子金根也去看了幾回,根仔盯著這個電視機,覺得現代科技太發達了,他在電視里能看到全世界的新聞,能看到能聽到演員們的表演和歌唱。有幾次不是周六也去看電視,被教育局的人趕出來了,周六你們來看看也就算了,現在晚自習也來看?!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