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立場與班主任領導力之遐想
——“你好,寒假!”讀后感之十五
武義縣熟溪小學藍美琴
今天讀的是第六章,一邊讀,一想想,讀得很慢,簡直就是花了雙倍的工夫。想得也多,想到了相關活動的后續開展,想到了開學第一課。關于教師的學生立場和班主任領導力兩個方面的內容都是我很喜歡并想開展研究的兩個方面。今天的閱讀更促進了我的思考,閱讀,遇見更美的自己,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一、“學生立場”再思考:堅定當中又有些困惑
立場不同,對同一事物的感受評價就不同,結果也大相徑庭。學生立場有三重含義:以學生為目標人群,學生是假期活動的對象起點;以學生為過程參與主體,豐富完善教育實踐,促進活動的動態生成;以學生為評價參與者,以學生的眼光、態度、思維對具體教育實踐活動作出相關反應。所謂學生立場,就是要想一想,你為學生所做的一切果真是學生需要的嗎?學生感興趣嗎?能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好奇心了嗎?站在學生立場開展各項教育活動,必須要把學生放在眼里、放在心上、放在活動中。
學生立場意味著“為了學生”、“基于學生”、“通過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提升學生寒假生活質量。教育是育人行為,如果沒有站在“人”的立場,那么最終的走向必定是偏頗的,因而,缺失學生立場的寒假作業必定是先天不足的。寒假生活質量不僅包括學習內容,也包括生活、社會實踐等等豐富的內容。這樣豐富的內容,難免大家口味不同,有人喜歡做家務,有人喜歡探索自然,那么怎樣體現學生的立場,又能達成老師心目中的教育理想,這里關系到怎樣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問題。也就是在學校修業式那一天,這個問題再一次閃現在腦海里,于是對《寒假家庭活動手冊》臨時做了調整,改成選做與必做兩種類型。現在的自己跟之前的對比,會更多的想到學生、想到家長的處境。
但話說回來,這個寒假變革,真的惠及每一個學生了嗎?那些活動一個不參加,手冊不完成,等于一樣作業都沒做的學生,這個假期跟以往只做書面作業的假期,學業水平會不會退步?這樣的假期真的是讓每一個家長都接受、喜歡了嗎?他們背后的真實想法是什么?如果完全基于學生立場,那如果學生說我們要的寒假是不要作業,不要活動,自由自在玩?老師又該怎么體現學生立場?是的,在假期活動開展之前,參與這項變革的老師都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家長,了解了學生的家庭背景及家長對于學生假期真實的想法,一系列的調查、討論都真實的“基于學生”。但是,這里的“基于學生”是指全部學生嗎?調查問卷中的答案不是一個,一般都有分歧的。那“基于學生”又是一個怎樣的標準或者說是百分比?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還有不少學生選擇了做紙質學科作業,那又怎樣體現學生立場?也許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整合、進一步融通。雖然有過調查問卷,但是怎樣分析、怎樣落實、怎樣體現問卷的調查結果,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全班40人,有10人選擇做紙質學科作業本,那我們是不是要分別布置兩類作業,讓學生選擇完成?也許在下一期的“你好,暑假!”中有必要做一輪這樣的嘗試,分成兩種作業類型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個對比,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與發現。
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教育信條:“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各項必須、合適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才能逐漸生成主體意識和主動應對環境、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未來才能成為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公民。成為實現自己抱負,創造有意義的、充實幸福的人生之個人。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明白,要自始自終堅定學生立場,成就學生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也成就教師自身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二、“班主任領導力”再思考:相信又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響別人和被別人影響的,影響別人行為的行為,稱為領導;影響別人行為的能力,稱為領導力。基于此,我們認為班主任領導力就是班主任在班級這個特定環境中吸引和影響學生、家長和科任教師持續實現班級發展目標的能力。它具體包括:一是能引領方向,規劃出大家認同的班級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讓學生和家長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二是會整合資源,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拓展教育時空,融通校內外優勢和教育資源,為學生的成長搭臺;三是善于溝通協調,有令人信服的精神力量,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激發團隊的持久熱情。
班主任領導力在“你好,寒假!”項目中可以有真實的體現。首先是體現在對寒假生活內容的價值引領,通過班主任引導家長和孩子發現寒假特殊時段的獨特性,讓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實現無縫對接,通過班主任對寒假生活主題的選擇,傳遞寒假生活的價值取向。所以當學生的意見發生分歧時,需要班主任發揮領導力進行協調,并做出統一安排。在這樣的理解下,可以回答文中第一點提出的疑問了,任何事物都是辨證的統一,學生立場與班主任領導力也是一樣。其次是對學生和家長實際需求的關注。寒假的因為春節的存在,顯示出了它的特殊性,我們可以根據春節的習俗跟孩子們一道策劃人人都可參與都可完成的作業,比如,把了解老家特色美食的由來作為一項必做項目布置給學生,這樣的寒假作業就與學生實際生活機密相連,也保證了家長參與的可能性。第三時對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對接的考量。如何讓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結合起來,讓寒假成為鏈接學生兩個學期生活的紐帶,班主任需要在寒假生活規劃時通盤考慮。促成寒假生活與學期初乃至整個學期班級的文化建設、課程學習、主題活動等的融合,且回歸并反哺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為社會教育力聚通打開更廣闊的空間,為本項目縱深發展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可以參考龍虎塘實驗小學的做法,從理念滲透、驅動機制、行為方式、價值延申四個維度推進,整體推動班級的寒假生活有序開展。在這個過程推進的中,需要班主任做好“積極觀察者”“人際聯絡員”的同時,扮演好“融通建構者角色,從家庭“引進資源”,從班級內部“發現資源”,從而實現“資源整合。”“你好,寒假!”項目的推進,可以實現班主任的學術性和專業性的發展,體現在項目實施之前的前期調研、過程性分享,學期初展評和反思中,在項目群內專家和教授的引領,前移后續的活動推進直接影響著參與其中的所有人的思維方式,同時也實現了多重多維的發展。
三、對期初活動的思考:形成思路有待完善
寒假生活變革,讓學生、家長和教師之間有了媒介,有了班級命運共同體的紐帶,班主任的全納性班級教育意識、教育資源整合意識都有了思考與發展。如何在點燃學生和家長熱情的基礎上,推動學生之間、家庭之間自發、深度交往,進而推動家長社群發展?這是值得我深思的問題。同時在這節的閱讀中,對期初活動的安排同樣引起了我的思考。2019的寒假,基本上是下雨天,室外的活動很難進行。好在幾個實踐活動都是趕在年前完成了。對期初評價與展示怎么安排?邊讀邊想,時而又停下來,時而又給家長打個電話,所以這兩節的閱讀很慢,但也最顯成效,因為期初評價的藍圖也在腦海中。總體思路是把假期學習項目進行檢查與評價,把本學期重點要推進的項目整合起來,在展示的基礎上,促進下一步的發展。供有7個方面的構思,還不成熟,需要進一步落實與綜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