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高中的時候,曾經有朋友問我:“你覺得咱們班以后誰會有成就?”
館長思前想后,也沒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智商、性格、家境、機遇等因素都影響著這個結果,當時也思考過,但總覺得想不到正確的答案(當然,這個答案恐怕要等幾十年之后才能揭曉)。
那個時候,朋友提了幾個班里成績很好的人名,大概是覺得“聰明”是人們通常預測未來的一個重要標準吧。現如今,步入職場有了些日子,越發的覺得“聰明有時真的會反被聰明誤”。
01
大學有個舍友,館長覺得真的是在我認識的人中算是很聰明的姑娘了。
——怎么形容呢?
學什么上手都很快,不費勁。
大二一年基本都在刷網文、玩游戲,學習只求不掛科。但是她在課上寫的代碼卻被當時任課的老師贊賞不已,說她有編程的天賦;高中是個英語的渣渣,因為畢業后喜歡上了美劇,在兩年的時間里,光靠看美劇練的聽力+高中以前不太扎實的基礎,裸考過了六級(分數還不低)。其他還有不少事例,基本上就沒有見到她學習什么新知識很費勁的時候,然而就是什么都高不成低不就。
她自己感慨說,自己是被“懶”一個字誤了。但真的是這樣么?
因為我們關系很近,時不時也聊一聊工作、發展一類的事情。談了幾次之后我才意識到,她并不是懶。而是對自己的期待太高了。
后來我也觀察了其他認識的人,也看了不少別人的文章,突然意識到: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著急。有點摸不著頭腦是不是?來聽館長慢慢道來。
02
對自己做事的時間預估過短。
就像之前館長說的那位朋友,從小到大,從來沒覺得學東西費勁。他們往往對自己學習新事物有著過高的期望。朋友那會兒就說過,她不會選擇做編程相關的職業。因為她覺得自己一定做不好。
我內心:????
因為不止是之前任課的老師,就連他們公司的CTO(技術總監)也覺得她有編程天賦,想收她為徒,這樣的人居然說自己做不好編程?
后來據她描述,大概就是大學的時候,馬馬虎虎學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還沒有達到專業以“寫代碼”為生的水平,就認定了自己不適合這個方向。
我造你聰明,但是編程也不是辣么簡單的工作啊...大學四年隨便上上課,下課照常玩游戲,寫代碼的水平不行這多正常啊。誰不是一步一步走來的啊,你這是要上天啊?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像這樣的“聰明人”內心都有一種聲音:“每當我意識到我無法快速成為該領域的前1%時,我就會放棄努力。繼續付出的時間性價比太低。”因為他們之前的經歷告訴他們: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達到優秀。所以當他付出了一段時間的努力后,沒有達到過往經驗中的境界時,就會認為自己“不適合”這個領域。
“我這么聰明,花了時間還學不好這點東西,一定是我不適合這個方向。”
03
除了像朋友這類高智商人群因為過往學習的順利經驗而“急于求成”以外,我們大多人其實也是有著相同的體驗。那是與他人對比而產生的急躁。就像是身邊有個高智商朋友的館長。
提問:“有一個高智商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答:“覺得自己像個弱智。”
其實從小我們就常聽到別人家的孩子的故事,也有不少人教導我們不要跟他人比,只要每天比自己進步一點就好了。然而事實真到了自己身上,有幾個人能夠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不被他人的節奏影響?你還在摸索著爬的時候,發現身邊有人已經可以跑了,換誰都得起急冒火。
越是同齡人,越容易拿自己和別人對比。因為我們自身的變化往往難以察覺,只好回頭看看身邊,好對自己的現狀評估。這種現象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做“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
每看到自己被同齡人超過,就恨不得一口氣就超過對方。個體是有差異的,就像長跑,眼前有個領跑的人是好事,但過于奮進反而會讓自己的體力消耗殆盡。
04
除了以上兩種常見的心理以外,快節奏的社會也讓人們更加浮躁。像什么只要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左一個90后CEO,又一個80后億萬富翁,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大家都會覺得自己如果30歲之前沒事業有成就廢了一樣。
然而正因為時代在加速,我們才更不可急躁。“鐵飯碗”這個詞逐漸在能消失,真正讓人安心的是掌握一個能安身立命的技能。而掌握一項技能,都需要踏實下來反復練習,無論是你我一般的平凡人,還是天才。
最近很多文章都以莫扎特舉例,都知道莫扎特是音樂天才,短短的35年內寫出41部交響曲,22部歌劇,42部協奏曲...
但是也別忘了,莫扎特有個嚴厲的父親,4歲開始學琴,每天在音樂家老爹的督促下吃飯、睡覺、練習,6歲生日前,小莫扎特就已經練了3500個小時琴了。上學的時候,我們都學了《傷仲永》,神童因為沒有后天的教育,最后還是泯然眾人。
有一本書叫做《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就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若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付出一萬個小時的努力。如果按照一周五天,一天8小時的工作量計算,需要5年才能達到專家的水平。
想一想過去你所花費在專業技能上的時間,你就該知道:自己還遠未到該著急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