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日記的風格是慢慢變化的,小學的時候只是記所謂有意義的事,純敘述,每天兩三百字。中學的日記開始有意識地描寫環境,字數也開始增多,會有四五百字左右;再后來就有意識地描寫心理活動,偶爾發發議論,字數能達到八百到一千字。大學的日記就比中學的日記更成熟一些,會有詳有略地記下一天中的大小事,往往是多種表達方式并用,而且字數也無規律了,少的時候一百來字,多的時候一兩千字甚至更多。再后來日記就變成了流水賬,寫從早到晚一整天發生的事,形式不拘一格,一件事詳則洋洋千言,略則寡寡數字。我現在的日記一直延續這個風格。有時候也會寫專題性很強的文章,通篇只寫某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或者對某件事闡發議論。但這樣的文章很少,絕大多數還是流水賬。
翻看以前的日記是件很有趣的事,每次回家我都會打開柜子翻看那紙質已經變黃的日記,那歪歪扭扭的字,稚氣十足的句子總能將我帶回夢一般的童年。割麥、插秧、捕魚、看瓜這樣的小事每每是我日記的主要內容,這讓我重溫了在老家的時候那段美好的鄉村生活。中學的日記則忠實地記下了的我朦朧的青春沖動;大學的日記見證了我從頹廢到奮發的轉變過程。
日記給了我一個完完全全屬于我的空間,得意時我可以喜形于“紙”毫不掩飾我的興奮,失落時我可以盡情發泄心中的不快,成功時我可以毫不顧忌地驕傲自滿,失敗時我又可以不折不扣地自我批評。走上工作崗位后,我的日記則更多寫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再后來工作上的事和生活中的事分開記。工作上的事寫入工作日志,非必要則不記入日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日記也成了記錄重要事件的“文字檔案”和寫作的材料庫。有好多次,我想不起某件事發生的具體時間或者具體細節,便會翻看日記或者在電子日記里搜索關鍵詞。日記本總能給我滿意的答案。追尋往事的時候,翻看日記總能讓我有新的感悟從而落筆成文。
這些日記不僅記錄了真實的我,還鍛煉了我的毅力,提高了我觀察能力、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對我影響甚大。
日記涉及到個人隱私,因此自己寫的日記往往不愿意讓別人看。而紙質日記的保存和保密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人們提出各種保存方法,但不管放在哪里都不能保證不被人偷看,只能希望身邊的人遵守日記道德。我反對為了保密而將日記毀掉的做法,那樣日記的價值也就完全失去了。最保險的是將日記放在銀行的保險柜里,或者寄存在檔案館里。只有重要人物才會那樣保存日記,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沒有那個條件,也沒有必要那樣做。所以我只是將日記本鎖在家中的柜子里。手頭正在用的日記本則裝在隨身的包里,一來放心,二來一有時間隨時可以寫。如今寫電子日記,這個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但電子日記畢竟是電子形式,這個載體只有我能看到,倘若要有了長期保存下來甚者流傳下去,最終還是要落實在紙上。我一直都有把這些電子日記整理出來打印成冊的想法,但顧慮太多且沒有思考成熟,所以始終沒有付諸行動。
我曾想過當我百年之后,這些日記怎么辦。偉人的日記可以作為歷史的邊角料,甚至是面料,影響著后人對歷史的認識,他們去世以后日記就成了珍貴的文獻。據說蔣介石的日記如果完全公開,整個民國史都要重寫。而我只是個卑微的草民,我的日記頂多只有我的家人重視。盡管這些日記是我用一顆執著的心和一支勤奮的筆慢慢積累起來的對我來說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但它們最終極有可能隨著我的離去而永遠地湮沒歷史長河中。或許若干年后,它會被歷史學家看到,這樣他可以了解到一個跨世紀的普通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從而還原這個時代的面貌;或者被經濟學家看,他則可以通過我的收入、消費情況看出這個時代的經濟發展狀況。如果那樣的話,我將十分欣慰,因為它多少也起到一點文獻作用;當然它也可能被某個不守日記道德的無聊小人看到,對此我也無可奈何。而我日記的命運終將怎樣,答案只有未來的歷史知道。那就等待歷史的車輪奮勇前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