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無知的自己,就像《目送》里的兒子,滿心只想離家遠遠的。對于家書這種東西,從來是避而遠之的。后來父母出外打工,只有寒暑假能團聚,想見面也常常無能為力。那時候起,才對于家書對于父母的嘮叨有了不一樣的體會。這次的契機是來回騎車上班,不想耳朵空著浪費,于是從喜馬拉雅上想找本無關上下文的書,也就是《傅雷家書》,來聽上一聽。
初時覺得父母拳拳愛子之心真是無關文化水平、時代背景,回想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誨,非常容易引起共情,只不過那個年代是家書,現(xiàn)在是電話視頻,當然自己的爸媽沒有那么會表達,但是教導關心是無差的。
傅雷,本身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文人,他的表達,遣詞用句都非常的精確細致,然后借此也更能體會一下父母愛孩子的心腸,也可以能夠更多地明白父母他們的未盡之意。
傅雷寫信給他兒子說過,為什么要給他寫家書?
摘抄如下
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你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yǎng)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jié)方面,在藝術修養(yǎng)方面,在演奏姿態(tài)方面。
討論藝術、討論音樂
這個部分真是占了很多的篇章,非常印象深刻。音樂,文學,詩畫,拓本。。。。。。
看他們關于音樂的描述,可以更深入的認識肖邦,貝多芬,莫扎特,巴赫,舒伯特等其他偉大的音樂家,巴赫深處苦難,但是他的信仰是完全樂觀的,肖邦的浪漫,講到肖邦,最近看得另外一本書里也是講到一個享有盛譽的鋼琴家對肖邦的理解,然而個人對此雖然很是喜歡,卻是很難聽出來那些蘊含在音符里細致的情感。對于所描繪的音樂的美感,非常羨慕,希望自己哪天也能真的可以欣賞得到。
涉及到很多的作品,就像是李白的詩,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傅雷當時在譯的巴爾扎克的作品,以及他推薦給兒媳彌拉的幾本書,還有他最后提到的好像是《卓別林自傳》,還有太多以至于記不住的作品。有很多討論都非常有畫面感。例如說,拓本和畫,具體誰彈奏的某個曲子,某某音樂家的某個曲子的情感。
對于傅雷,實在是佩服的不得了。一是其人認真嚴謹,博學多才,引經(jīng)據(jù)典,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二是對孩子因材施教,非常細致認真地勸勉教導。本來我覺得似乎過于較真,但是后來明白的確是有道理的。例如,糾正傅聰?shù)闹形腻e字,向傅聰提問題卻沒得到回答的話會繼續(xù)問,提醒兒子每次寫信標明上次守信的日期,標識等。三是非常的好學。并且不恥下問。他非常愿意去汲取知識,如果他有什么疑問,就很認真的去他兒子去求證,然后如果兒子來信未做解釋,他還會追問說,你下次一定要告訴我這個的。
讀書初期,一直很盼望,家里面有這樣的文化底蘊。但是我們家就是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nóng)民世家,雖然有條件自己看書,但也不是如饑似渴。好吧,我就是沒文化。看傅雷對兒子兒媳的教導,不斷的推薦書,討論書,自己也是很被教導。想想彌拉的進步,想想傅雷上了年紀還要讀書工作,向兒子汲取新鮮養(yǎng)料,自己真是羞愧難當。從今往后,要更加認真的追求長進。
青年人的情感
傅雷很是認真的了,以至于可以認真的詢問孩子,希望可以從孩子那里尋找到新鮮養(yǎng)料。并且他也非常樂于將這些養(yǎng)料喂養(yǎng)國內(nèi)嗷嗷待哺的青年們。愛國,博愛,渴望真理。
傅雷也是不斷教導孩子關于國家的榮辱,很多次討論到中國人的根。傅雷聽了毛主席的教導之后,激動之情躍然紙上,一并整理了很多的筆記寄過去給自己看。還有傅聰后來改了國籍,字里行間,充滿夫妻兩個雖理解卻不能克制的憂傷。
敲警鐘
關于這一點,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四個。
- 工作學習
提醒傅聰彈琴時的姿勢,討論唱片里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為兒子的進步驕傲并毫不客氣地指出不足。
提醒兒子傅聰要不懈的學習,并要學會勞逸結(jié)合。給兒子專門譯文,或者是找到好的作品給寄過去。
- 感情
我記得傅聰剛?cè)馇髮W的時候,父親就說,希望你好好追求藝術,但恐怕圍繞在你天你身邊的天使太多了。還有父親告誡他不要把初戀記得太深。 - 人情往來
這個很多次提到,耳提面命地告訴傅聰要感恩。誰誰幫助了你,記得寫信或者送禮物表示感謝。 - 婚姻生活
關于婚姻,勸勉的是很多的,還會拿和媽媽的經(jīng)歷來舉例子(能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犯下的錯,這個真是不容易)。諸如,不要對小妻子要求太高,多體恤下小妻子,要帶她多出去走一走啦,注意勞逸結(jié)合啦,合理化開支,為未知情況儲蓄等等吧。這個要展開的話,字數(shù)就要把控不住啦[捂臉]
傅雷說巴不得這些毛病,你不要像我才好。然而現(xiàn)實是,孩子啊,你很像我。哈哈哈哈哈哈,長大了我就成了你~~~ 這一點超級有共鳴。突然有一天,當你發(fā)現(xiàn),你很像小時候特別討厭的老爸的時候,就突然變得懂他了,然后討厭就變成了很奇怪單方面的惺惺相惜。那時那刻,就很容易分辨來自父母的勸勉是否可靠了。
開始只是共情,后來卻是沉迷到這本書里面。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家庭,父母的教導,和父母的關系,實在是感慨非常。越往后面看,越是感覺到奇怪和沉重,最后,在傅聰快過生日的前兩天,夫妻憤而自殺。
想到他之前說給傅聰寫信的目的,其中有一個是說做面“忠實的鏡子”。
傅雷自己人生的經(jīng)歷,是非常崎嶇的,他幼年的經(jīng)歷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造就了他的剛毅。典型的寧折不彎的文人知識分子,所以他選擇這種方式離開世界,捍衛(wèi)尊嚴,也是完全可以能夠理解的。只是非常遺憾。設想一下那個時候的傅雷夫婦,內(nèi)心里面是何等的煎熬呢。當年送出去的孩子,就這么一輩子再也沒能見面了。雖然有通信,也有過通話,照片,但是怎么比得上活生生的人呢。好好壞壞,起起伏伏在那樣的一個歷史的灰暗大背景之下,非常的無奈。但是傅雷卻是用己身來為孩子做鏡子的。
后記
傅雷,為人坦蕩,極為自律,稟性剛毅,典型的寧折不彎的文人風骨。翻譯了許多名家作品,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
傅雷夫婦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傅聰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格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對藝術不懈追求,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而傅聰著實也未曾辜負父母的期盼。《傅雷家書》不在教訓,而在熏陶。傅雷用豐厚的文化底蘊,不斷涵養(yǎng)出一個藝術家的傅聰。
值得二刷的好書,有機會去讀一下他提到的作品和他翻譯的作品。也算是緬懷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傅雷故居在上海靜安區(qū)愚園路永安坊,有機會一定要去那邊去一次。
為什么說欠父母一封家書呢?當你讀完這本書,體會到父母未表達出來的愛意之后,我想會有很多話想對父母說的。而手寫的家書,比視頻、電話更實在更容易保存和翻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