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18:20分,我如期參加了北師大舉行的心理照亮心靈活動。
今天的流程,首先是故事分享“囊螢映雪”——聊一聊我們身為父母,被孩子所需要的故事。有兩位老師來分享她們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是在上一節上完以后,我們的課后作業。兩位老師分享的故事都特別感人,尤其是響芳老師,她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孩子對她的需求,很詩意化,也很感人。
第二部分是劉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今日主題,“春風化雨”——我們為人父母過程中和“關注”相關的事情。
劉老師再次強調注意事項,第一,真誠傾聽,第二保密,第三投入。
先來一個熱身活動~花開花落,舉手花開,放開花落。隨后在劉老師的指引下,用筆來描繪一下“我眼中的孩子”。我把兩個孩子分別作畫。老大,我認為他更像一棵大樹,穩重,也像一本書籍,給他一本書能夠靜下來,也是值得人們去閱讀的“書籍”之一。畫老二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小太陽,他每天樂呵呵的對著我們微笑,就像一個小太陽溫暖著我們。我又在太陽下面畫了一個拳頭,因為相對于老大的靜,他更武一些。他嘴里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哥哥,(爸爸)來打架吧。
隨后我們被分到各小組里,剛開始劉靜老師(一個女兒)沒有來,而我們其他四個女老師作為二胎媽媽分享的也比較愉快。得到的共同點是無論是兩個男孩兒也好,一男一女也好,兩個女兒也好,年齡差距也不分,孩子們之間總會有“戰爭”。幾分鐘后,靜老師也進來啦。森林真是一個細心,有心的老師,把我們幾個人以及老師所講的內容全部給靜老師重復了一遍。靜老師長我幾歲,說的話總是那么有哲理。她說到孩子就像花一樣,每一朵花,不同的花,都有自己不同的花期。等我們回到大群里面,劉老師又帶領著我們認識對孩子的不同引導方式,最后得出無條件積極關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有做到對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呢?我們再次被分到各小組里,聽各位老師分享自己的故事。艷艷老師分享完孩子尿褲子的事件,剛開始還沒有思路的我,突然想到前一段時間老二拉褲兜的事情。于是我便緊接著分享起來。
記得前幾天我正在辦公室備課,幼兒園的老師突然打電話過來告訴我孩子拉褲子里了,讓我送一條褲子過去。我顧不上多問,從宿舍找到一條褲子,騎上電動車,便往幼兒園趕去。幼兒園大門緊鎖,征得老師同意以后,才得以進去。從我學校到幼兒園十幾分鐘的時間,而我進到教室看到我家孩子的樣子是依然是哭喪著臉,坐在便池上。周圍還有七八個孩子捂著鼻子,不斷地說著真臭啊,真臭啊,而老師當時就在身邊。我不知道老師是怎么處理這件事情的,但是我知道孩子這時候更需要我。我需要不斷的去安慰孩子。我微笑著走到孩子跟前,蹲下來,抱住他,不斷地告訴他沒有關系,沒有關系。那幾個小朋友可能看到我來了,繼續捂著鼻子訴說著。然后我微笑著回懟了一句,那你們拉的屎不臭嗎?我們拉屎都臭呀。誰拉屎也臭呀……孩子們不再說什么,只是默默的看著我們了。我幫孩子擦了屁股,又用濕巾擦了擦大腿部,穿上新褲子,也把馬桶處理了一下。他委屈的只想哭,想要跟我我走。我又安慰了一下孩子,孩子便走向自己的小床去了。(那個時候我少了一聲“我愛你”,我只是不斷的告訴孩子,這件事情發生了也沒有關系。但我知道孩子是有足夠愛的能力的,因為他知道媽媽是愛他的。)做完這一切已經12點多了,想著學校也沒飯了,就跑到街上吃了一份熱乎乎的朝鮮熱面。然后我心滿意足的要去學校了。
第二天中午又是11點多,班主任又打電話過來告訴我,孩子早上拉了一次,中午吃飯的時候,又拉了一褲子,并且還吐了,讓我帶回家看看是不是生病了。我趕緊拿了一條褲子,又往幼兒園趕去。這次在幼兒園門口,等著老師把孩子送出來。我對孩子拉褲子這件事并沒有過度的焦慮,因為我覺得孩子拉褲子或者尿褲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多的夸張,不過度的強調,接納孩子。接到孩子以后,我去門診給孩子拿了一些治肚子的藥。回到屋里孩子一點事兒也沒有,無論是下午還是晚上,孩子都是好好的。我想孩子只不過是去了廁所兩次,吃的多一些,吐了一些。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想去廁所,卻沒敢吱聲?還是什么呢?于是我便告訴孩子,遇到這件事的時候應該怎么做。雖然第三天孩子因為擔心吃多,再拉到褲子里,但是我一再的告訴他吃多了也可以沒關系,拉到褲子里也沒關系,洗洗就好了。但是也告訴他,他最好學會在上廁所之前要告訴老師,因為拉到褲子里以后,老師麻煩,我麻煩,他也很麻煩。這件事在我這里便過去了。孩子后來沒再發生什么事。我想后面即便發生了,我也覺得是一件正常的事,不會焦慮。這應該就是無條件積極關注吧。
而對于我們家老大,我可能就缺乏這樣的一種能力。也許我對老大的期待和要求,過高過多了。記得那天看到老大的腳和襪子該洗了,早上的時候我就告訴過他,中午回來以后要換一下襪子,洗洗腳,可是等到中午我回到宿舍,看到他依然沒有動的時候,我便說他:是不是要洗腳?他一下子就想起來了,去洗腳,換襪子,洗襪子了。(這是在學了非暴力溝通以后,語氣有所緩解。)放到以前我會說:你看你,說好的中午讓你洗洗腳,洗襪子,你是不是又忘了?為什么每次都讓我提醒你?非暴力溝通里面要求我們只陳述事實,然后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對孩子帶有批判性的指責等。于是我覺得我應該這樣說:我看到已經到中午了,你還沒有洗腳,洗襪子。這是我們早上已經說好的。是什么原因你沒有洗呢?
總之我們在不斷的學習當中提升自己,做更好的父母。記住,做父母不要求完美,只要求做60~70分的父母就好。
我提出的一些金句:1.你可以表達憤怒,但不能憤怒的表達。
2.慢慢來,不著急,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3.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成為你自己想成為的人。
4.慢即是快。
5.當孩子是父母,當你是孩子,你希望父母如何對待你,你又希望得到父母怎樣的對待?換位思考
6.對事不對人,你做到了嗎?不要因為一件事,牽引孩子的為人。孩子很容易捕捉你的情緒變化。